就怕货比货——赵之谦扇面的真伪大PK

就怕货比货——赵之谦扇面的真伪大PK

就怕货比货——赵之谦扇面的真伪大PK

日期:2017-01-14 14:55:26 来源:尚敷拍卖

拍卖 >就怕货比货——赵之谦扇面的真伪大PK

  赵之谦(1829—1884),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绘画上,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其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赵之谦在晚清的艺坛上,书画篆刻门门俱到的全能大师。他在《与梦醒书》中对自己作的自评:“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然平生因学篆而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其实间接表扬自己书法擅长篆、隶、楷之外,对于行、草书则有点不自信。他的行书,确实造诣是很高的;虽笔墨腴润甜媚,风致潇洒,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创新”的做作一面,但又有着大众欣赏习惯的“从俗”一面,可谓推陈出新、雅俗共赏。

图1

图2

  赵之谦早年所学颜体,后改学何绍基和魏碑,在入京短短五年,书法风格整体定型,可以说是近现代书法家中定型时间是最短的书法大家。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
  图1虽没有年款,但很容易分辨出是早年30多岁的作品。我们从绘画的笔法里,也能找出颜体这种侧锋的线条,而且不单单是绘画用笔,包括书法都影响他一辈子。这些对于书画鉴赏的笔法痕迹,是非常微妙,也是至关重要。

图3

图4

图5

  款识:同治乙丑闰月为叔安作 之谦记,乙丑即1865年,斯年赵之谦37岁。他36岁为祁季闻书写楷书自作诗十二开册,此时保留着颜体书风,仅仅一年的时间,他的书风便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常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从此,他弃颜入魏,一发而不可止。37岁时,致胡培系(子继)函中述道:“弟读《艺舟双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来此间,见郑僖伯所书碑,始悟卷锋。见张宛邻书,始悟转折。见邓山人真迹百余种,始悟顿挫。然总不解‘龙跳虎卧’四字,及阎研香(汉军,名德林,包氏弟子之一)来,观其作字,乃大悟横竖波磔诸法”。
  我们看图3-5书画,书法风格虽初步形成,而乏笔力,其中运笔、转折、连接,多有勉强,整体行气似也不连贯。但绘画的特点却是十分明显,他曾对恽南田的没骨画法用功极深;勾线、设色及写生造型能力都非常好,一看就是“恽派”。

图6

图7

  图6-7初看似有赝品之嫌疑,但细看南瓜此幅和款识,应为真迹。曾见赵之谦33岁的多幅作品,譬如《异鱼图》、《瓯中物产卷》、《瓯中草木图四屏》等等,现为温州博物馆,拍场也有过。时为避战乱而客居温州一带,在那儿见到了新奇的花卉和海产品,他将所见一一写入画中,至今成了中国绘画史上海产品的不朽杰作。

图8

图9

图10

  款识:同治丙寅道出台州……,丙寅即1866年,时年40岁。赵之谦的山水着实少见,目前所见也不过十几或二十幅。山水所作喜用牛毛皴,用笔细腻繁茂、山石皴法侧锋折笔居多、用墨层次分明井然,设色厚朴淡雅。偶尔锅底黑,小青绿,一看人也是厚道人家,山水极少偷工减料。所以在拍卖场上,这种扇面应该按常规平尺的四倍,也不算为过。
  赵之谦篆书初学邓石如,而后上溯汉碑。其初期作品能见到的约35岁前后作,尚欠火候,或形似古人而已。此幅已入汉室,行笔仍有邓石如遗意;中锋为主,兼用侧锋。行笔圆方,方圆结合;外紧内松,宽博自然,沉稳老辣,古朴茂实。

图11

图12

  款识:同治己巳年……,己巳即1869年,时年43岁。如果我们将赵之谦31岁所作的《为元卿花果图册十二开》(上海博物馆藏,目前正在展示中)与任熊的《姚大梅诗意图册一百二十开》(故宫博物院藏)相比,就会发现两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牡丹等花卉画法,勾勒设色,等所用方法完全相同。包括各种花卉绵密穿插,布置开合,也非常相近。可以推想:早年赵之谦受过任的影响,或曾一起作画,互论画理。但赵之谦更擅长分析综合,其把恽南田的没骨画法与扬州八怪的写意画法相结合,特别是汲取李鱓的小写意手法;赵之谦能将清代两大花鸟画流派合而为一,创造出自己新的风格,垫实了海派的开山之祖。

图13

图14

图15

  款识:同治庚午三月……,庚午即1870年,时年44年。来京城近几年来,所接触高官达贵和书画朋友业已很多,个人风格面目已基本定型。由于他书法功力深厚,绘画线条的把握老辣精到,以这种富有金石气的笔法勾勒山石和树干松针,显示出粗放厚重而又妙趣横生。相对而言,图14的树枝画得过于平行规则,有些业余,毕竟山水不是赵之谦的强项。

图16

图17

图18

  图16款识:同治庚午二月……,图17也是1870年,此时的赵之谦书画篆刻皆名扬京城。时年44岁的赵之谦心灰意冷,转求实务,呈请分发,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江西。为官是他的理想,他决心要去做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为此,他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爱好—篆刻;南下赴任,从此就誓不操刀。54岁为潘祖荫刻《赐兰堂》刻款中称:“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
  图16为44岁时的书法。赵之谦40岁前后的书法,已自然老到,虽说笔力还不够浑厚,但行笔通畅迺劲。可以说行书作品的完全成熟要晚于正书、篆书以及隶书,是最后才得以羽化成形的。45岁以后,心手双畅,已能随心所欲,故而一任自然,从笔驱毫,挥洒自如。赵之谦曾自称:“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其实赵之谦晚年作品中行书占八九成,是其作品之重心。只是世间以北魏正书论赵之谦,而忽略其它书体,以至于视北魏风行书为“赵之谦北魏书”,而不予以区别。大凡有成之书家,必自正书入,而以行书结。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緁、董其昌……,皆如此。近代书法,多挂轴于墙面来欣赏,更是注重行书作品。尽管赵以北碑名世,传世仍以行书为多。这大概是世人对书家的要求。

图19

图20

  赵之谦的赝品市场流通也非常多,晚清民国初上海也非常流行,其中花卉题材以孔XX仿制为最佳,枝叶比较巨细尤其仿恽派的作品,但书法差距比较大。也有赵XX仿的大枝大叶类型介于小写意,书法比较到位,缺少那股金石的拙气。倒是近些年赵之谦的信札出来很多,也有不少出自代笔。图19所作笔法呆板僵硬,缺少一挥而就的流畅;结字也过于刻板,转折锋芒毕露,缺少那股丰润甜媚的洒脱,应属赝品无疑。

图21

图22


  一般赵之谦的作伪者很少落年份的,因为熟悉风格的藏家,就很容易判断书法和绘画的年代风格特点,而赵之谦的作品能8成以上是落年代款识的。图22自然属赝品无疑,无论从荷花的叶梗和荷叶以及落款,都与赵之谦的侧锋和金石特点相差径远。尤其在荷叶的叶茎线条上和用墨的处理,当然此款识,也是过于程式化,呆板刻骨,全无赵的流畅。

图23

图24

图25

  赵之谦的梅花题材看似有一股毛刺毒辣辣的独特性,画面充满一股较真的狠辣劲儿。其实这是他绘画用笔的笔锋特点,就是前面所说的侧锋,有股扁踏踏的感受,所作花蕊也是如此。款识为临石涛画梅法,但真的看不出来石涛的笔法,估计也就是意临型制而已。如没有一定中国画的理解和美学的读者,还真不喜欢这股狠辣的味道。

图26

图27


  款识:壬申九月……,庚午即1872年,时年46年,此时已在江西南城为官二年。稼孙即魏锡曾(?--1882),字稼孙,嗜印有奇癖,谑号印奴,浙江仁和人。稼孙虽不刻印,却对印学有精解,且好集印谱。赵之谦印名在外,魏早为之心仪。相见之初,互赠诗稿,赵为作书画。之后一起探讨印论,并请赵为其刻印。即便遇到魏稼孙这样的知音,也不轻易奏刀。魏稼孙深知其为人,故以激将法迫使其刻印。首先魏提出为赵集印谱,索赵的旧作,所集不过几十方,不足以成谱。而且面对旧作,赵之谦自己也不能满意。为此,赵之谦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批量性的刻印,为自己为魏稼孙,也为付节子等好友们刻。其次,二人探讨印论时,魏稼孙或有意将赵与丁敬、黄易等前辈高手相比,以为赵不及丁黄,这样激起了赵要与古人争雄的创作心理。所以我们发现在赵之谦的作品中,无论书画信札“稼孙上款”,也是非常多见。

图28 

图29

  图28虽无年款,但从梅花的画法和书法的风格来判断,基本确定为刚去南城为官时期所作。我们看图29所用的梅花枝干线条和花蕊的画法,线条有着非常有力的顿挫运动感,而他的树干点苔,这种且与方块扁踏的浓墨,也是他的标准技法。

图30

图31

图32

  图30所作画面层次丰富,色彩艳丽尔雅;竹叶的线条迺劲有力,红竹绿竹相映成趣,红果丛簇而生。整体穿插立体空间非常到位,色彩对比和映衬也很和谐,但就是书法落款欠缺人意。可以说在编者目前所见赵之谦的伪作赝品中,这幅是最具杀伤力的。书法落款如单看每一个字,都有赵之谦同时代的特点和笔法,但整体一看字与字之间是不连贯的,缺少书写者的一挥而就的气息,俗话就是不贯气。另行气和字的搭配穿插,也是十分僵硬,所谓的行气就是一竖行与另竖行的字与字之间穿插欹侧的协调互补性,作为海派开山鼻祖一代大师,不可能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

图33

图34

  虽为穷款,单是看梅花的技法,真迹无疑。此幅佛手的小写意画法和枝叶墨色渲染,也是大师应酬之中不减功夫实力的所在。落款虽简简单单,但笔法迺劲流畅,字字珠玉有致,尤其赵字的“走之”,力道雄厚,型准而逸气盎然。几朵淡淡的红梅点缀,将整个画面一下鲜活起来,这叫“手有喜气”啊,该去买彩票的节奏啊。

图35

图36

图37

  款识:云翔仁兄大人属画 庚辰五月绩雨蒸润 力疾作此 即以赠行撝叔记,庚辰即1880年,时年52岁。其实此时赵之谦忙于剿匪太平天国的政务,书画生意也很繁忙,尤其这些上款达官贵人的索画,加之他的肺痨病,时常卧床罢工。所以我们看此时的书法和落款,很多气息明显不济,一字一字甚为谨慎,但大家们出手毕竟还是大家,行气和气息到位,只是字里之间有些松散。

图38

图39

  图39款识:慎之二兄大人属 赵之谦。慎之即黄思永,号亦瓢,本籍安徽徽州休宁,寄籍江宁(今南京),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状元。看来赵之谦人脉广泛,虽陋居江西南城小小县城,官场的消息也甚为灵通。想象京城几年的混迹,官场人脉和书画资源也是冈冈的,不亚于今日琉璃厂半夜排队的范大师。
  赵之谦篆、隶、楷体用笔多攲侧取势,注重起笔处顿转和收笔波挑的表现,结字让头舒脚,仪态百变,故有妍美之致。需要注意的是,赵之谦在进行自己的艺术表现时,往往把一些装饰性的技巧用得很多,用笔也时有因过熟过快、扁行较多而失古朴厚重,以致于康有为对其书有“气体靡弱”之评,后来取法者,不得不慎辨之。

图40

  图39作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来说,在创作时既要有跌宕的风致,又要有翩翩的运笔技巧,然后才能得心应手,合情调于纸上。赵之谦在此幅扇面中表现出来的用笔基调,无疑是扎实而又灵动的。说其扎实,无论是点画波磔,无论是提按顿挫,全都起讫分明,交待得清清楚楚,毫无含糊拖沓的地方,可见书写之时精神是很贯注的;说其灵动,落笔重时不浊不滞,落笔轻处血脉流贯,游丝掩映,又颇得得心应手之妙。至于用锋的偏正藏露,也是随机应变,交替互出,不主故常的。而在用笔上最有特色的,则更是表现在丰腴而不剩肉、清劲而不露骨上,此幅作品赠送给状元的,就是不一样啊。

图41

图42

图43

图44

  赵之谦于隶书涉猎很广,从其传世作品中便可知其所学。先后临书有:《石门颂》、《樊敏碑》、《三公山神碑》、《刘熊碑》、《封龙山碑》、《武荣碑》、《魏元平碑》、《成阳灵台碑》等等。从35岁至50岁以后,作品中皆有临汉碑者。35岁进京后,广搜碑版。曾为沈均初藏《刘熊碑》作详细考证,以天一阁宋拓本及翁方纲摹刻江秋史巴予籍双钩本为底本,逐一校勘,并作释文题记。又别出双钩之法 ,大量钩摹汉碑刻石。其中有《二金蝶堂双钩汉碑十种》,皆稀见刻石残字。45岁为李文田补摹《西岳华山庙碑》残本96字,即因“旧双钩本”,可知其早年亦曾钩过《西岳华山庙碑》。他在35岁时刻《会稽赵氏双钩本印记》,作铭云:“不能响莪能双钩,但愿文字为我留,千载后人来相求。”可知,赵之谦于隶书,用功亦勤矣!图43-44即为例证。

图45

图46

  款识:壬午五月 撝叔补画,壬午即1882年,赵之谦时年53岁,这是扇面中我们找到他年代最晚的一幅,1884年离世。所作《丹桂图》枝叶繁茂、墨色多重、层次有致,枝干线条侧锋横写、拙辣随性;设色明快淡雅、点缀繁密、穿插到位,可以说是晚年中小写意的精品力作。
  综观赵之谦的传世画作,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他的绘画题材,画前人所未画。由于他高超的艺术成就,以上海为中心的艺术家们,特别是吴昌硕等新一代受赵之谦影响,逐渐形成了崭新的流派—海派绘画。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这样写道:“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事实上,赵之谦的影响不只限于海上,萧俊贤、陈师曾等北派巨匠们也一样受过他的影响。

图47

图48

图49

  此幅石头的立体感过于平面化,而兰花的花蕊也非赵之谦常见那种侧锋的锋芒,香蒲草的画法也过于整齐,缺少生机勃发的书法线条,尤其落款更是扁踏死板,没有赵的流利爽快和那种丰润的媚俗,所作必为赝品,可能为民国赵XX仿制。

图50

图51


  这种书法细看似有康南海天马行空之势的笔法,但字形实在过于压缩,似有石压蛤蟆的难受。起收笔法谨慎入微,折翻用笔过于侧锋;而每写一字似有大口喘气的断气不连贯,整体气息不贯,属一件低级仿制品。
  赵之谦作品非常受收藏家的欢迎,尤其是日本和港台、东南亚地区的收藏家。他的作品传世不多,又不易临仿,买家感到放心,因而价格居高稳定。赵之谦书画作品目前仍然是市场的硬通货,一般四尺的书法对联现今不过低于200万,小幅书法扇面也在30万以上;绘画基本不会低于40万/平尺,出版著录在民国9年《悲盦塍墨》书中的作品,至少高于市场一倍。2011年上海恒利拍卖春季《陶炼野逸》扇面12开,1207万成交,相当于每幅100万。西泠拍卖2011秋拍6平尺的《异鱼图》,以1150万落槌,相当近200万/平尺。曾经一个四尺对裁的斋号,还拍卖近700万。
  我们小编选择仅以扇面部分来解读赵之谦的书法和绘画,因扇面尺幅小,书法绘画的细节容易放大来对比;比较直观感受赵之谦在不同年代风格的特点和用笔习性,虽有些夸夸奇谈,但希望用心的微信朋友能从中找出演变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今后书画鉴赏能起小一点帮助!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