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国际五周年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7年7月28—29日
拍卖时间:2017年7月30日
展拍地点:维景国际大酒店(玄武区中山东路319号)
张大千《清溪翠幄 》
张大千(1899-1983) 清溪翠幄
设色纸本 镜心
1946年作
尺寸:158×82cm,约12平尺
RMB 8,000,000-12,000,000
张大千《清溪翠幄》款识
题识:不教尘负踏青游,出郭聊为一笑谋。新水已堪浮艇子,好山无赖上看头。风撩鬓赖春衫薄,树罨溪阴翠幄稠。一坞桃花偏入意,江村桥畔小淹留。舟行欲尽有人家,记得横桥是上沙。南望风烟随鸟没,西来墟落带山斜。暖催新绿初归柳,水映酣红忽见花。残酒未醒春困剧,汲溪聊试雨前茶。文衡山二律。丙戌夏五写于沱水邨居。大千张爰。
钤印:张大千(白)、蜀客(朱)
张大千《清溪翠幄》
出版:1、《台北中央日报》1974年1月31日,第5版;
2、《张大千精品集》(下卷)P274,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7月。
说明:1、《中央日报》1974年1月31日刊登张大千观看此画于台北。
2、此幅张大千《清溪翠幄》系徐中齐先生旧藏。1974年,张大千赴台,张大千被邀参加四川同乡聚会,当时台湾四川籍立法委员徐中齐(图中中立者)在同乡的茶话会上将此图展示于大师,大师描述出在四川他夫人家中画此图的过程,当时即有缘留下图文并茂的记录。徐中齐(1904-1983),黄浦军校第五期工兵科毕业。四川叙永人。曾任国民党重庆市警察局长。
朴茂整饬的张大千《清溪翠幄》
汤哲明
建国前山水画史上的两大重要转折,都与张大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其一是1920年代“四僧热”在上海兴起,其二是1920—40年代,自北而南掀起的一股崇尚与师学宋元山水画的复古热潮。
1920年代“四僧热”在上海的兴起,与张大千有着异常直接的关联。
当时的山水画家所以开始崇尚四僧,主要是因为四王正统派山水画笼罩画坛三百年所造成的陈陈相因局面。无论是作为文化学者的康有为、陈独秀、蔡元培,还是作为画家的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都曾对四王画派的一统山水画坛发出过强烈的抨击。上述这些抨击过四王的人物,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曾受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他们所倡导的艺术主张也无不提倡取法西画。然而,在中国画坛的内部,对四王画派抱有反感的主张与力量,其实也同样存在,所不同的只是这种主张与这股力量,是希望在中国画本身的传统之中寻求突破四王一统画坛的资源。明乎此,我们就不难明白“四僧热”在1920年代的上海兴起的原因了。
“四僧热”的兴起,在上述艺术史的原因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偶然因素,这就是清末民初并不引人注目的遗民画运动。忠诚于旧王朝而不与新政府的遗民,历代都有,民国初期也不例外,在当时最为著名者,当推清王朝倾覆后避居海上的李瑞清与曾熙。据说此二老一自比八大,一自石溪,此说是否确实,尚乏资料。然而近见上海天衡拍卖行一件拍品,由清道人李瑞清题簦(见图),其署款明显是故意将“清道人”仿写成“八大山人”的模样,也足证上述传闻的真实性。
张大千《清溪翠幄》局部
作为受李瑞清与曾熙亲炙并享大名的门人,张大千与张善子在倡导四僧画派时曾不遗余力。俞剑华在《七十五年来的国画》一文中论述1927年——1937年的上海画坛,曾云:自蜀人张善子、张大千来上海后,极力推崇石涛、八大,搜求遗作,不遗余力。而大千天才横溢,每一命笔,超轶绝伦。于是,石涛、八大之画始为人所重视,价值日昂,学者日众,几至家家石涛、人人八大。连类而及,如石溪、瞿山、半千,均价值连城。
在曾、李二师的指导下,张氏兄弟之学四僧可谓不遗余力,不但大量购藏四僧原作进行摹拟,而且师其迹复师其心:1927年5月,张氏兄弟踏上了赴当时游人尚且罕至的黄山的写生旅程,这与其说是像同时代美术院校学生一样的写生,不如说是为研究传统山水画的法则、源流而进行的一次考察。而对此行的缘起,张大千日后说得也很清楚:二师(即曾熙、李瑞清)又以石涛、渐江皆往来于黄山者数十年,所写诸胜,并得兹山性情,因命予往游。(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自序》)
张大千《清溪翠幄》局部
为了明了石涛、渐江画格由来的奥秘,张氏兄弟“出资请十余工人,在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行行止止,在山中寓居数月方归”。多年后,张大千曾不无得意地对人说起:黄山“在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我去开发的”。
张大千作伪石涛、八大的故事,已脍炙人口,而他师学石溪的作品,相对名气要小许多,但实际上大千之学石溪,亦能乱真,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藏有据刘九庵先生考订为张大千作伪的石溪作品。
大千学石溪,取其朴茂深重,其实亦是他山水画中常见的一种格制。然而1946年张大千所作的《仿石溪山水》,却并不是一件普通的师学石溪的作品,换言之,这与以往他所师学的石溪画风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1946年张大千的画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是即师法宋元与晋唐人遗法。
张大千《清溪翠幄》局部
借师学四僧来突破四王陈法的笼罩,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要突破千人一面、陈陈相因的画坛旧习,其二是崇尚写生,重拾写景造境的绘画观念。而1930—40年代清宫秘藏的散佚,令原先集中于借师学四僧以开生面的注意力,转移到流散民间的宋元古画上来。通过现代化的出版、展览等手段,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宋元名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师学宋元山水,能更好更全面地复起写生造境的旧法,突破四王一统画坛的陈腐局面。这样的认识,其实早在世纪初北京画坛领袖金城已经开始倡导,至1930年代南方画家见到这些高古名迹,以张大千为代表的一批画家,亦迅速开始转学宋元古法。
此件作于丙戌(1946)年的《清溪翠幄》,与以往他师石溪的画作就具有了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此图既仿石溪笔意,亦具宋元大山大水的整饬意趣。石溪笔意是最早为大千稔熟的山水画技法之一,而此时他再写《清溪翠幄》,却已别具董源山水的整饬感。
张大千《清溪翠幄》局部
类似于此件《清溪翠幄》的作品,存世尚有一些,如今年在苏富比拍出近三千万元天价的长卷,曾经上海朵云轩1994年首拍、2009年于上海天衡拍过千万的《晚山看云》等,都属此类师石溪而趋整饬的画风,尤其是大幅《晚山看云》,无论是画面风格还是画幅尺寸,都与此件《清溪翠幄》相仿,直可视作兄弟。而此件《清溪翠幄》的价值与珍稀程度,识此亦可判然。
张大千作品拍卖纪录
张大千 仿巨然晴峰图 168.5×85cm
1946年作
中国嘉德16秋拍
成交价:1.035亿
张大千 夏日山居 181×69.5cm
1947年作
上海工美11春拍
成交价:80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