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佛教文明的一块重要宝地,藏传佛教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而屹立于世界宗教之林。西藏博物馆作为传播西藏文明的一大窗口,收藏着承载高原灿烂文明与悠久历史的诸多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就包括色彩艳丽、题材丰富、绘制精美的唐卡;材质多样、工艺丰富、千姿百态的佛教造像;用途广泛,造型别致、精雕细刻的各类法器;装帧古朴、工艺考究、以笔墨承载西藏古老文明的文献典籍等宗教文物。本文选择部分代表文物介绍给读者。
合金萨迦贡嘎宁布像
高21厘米,宽16.8厘米。萨迦贡嘎宁布又名萨钦贡嘎宁布,是萨迦五祖之初祖,萨迦寺第一任住持。著有《萨迦派教授选集·宝鬘》《喜金刚本续释难》等。于1073年尽力萨迦寺,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宗派观修体系。此尊造像法相端庄,面部泥金,弯眉细目,秃顶,外披云纹华丽斗篷,内着长衣并系腰带,所有衣物錾刻精美花卉纹饰。右手于膝前结与愿印,左手于胸前结说法印 ,结跏趺坐于一层敦垫坐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应为14~15世纪西藏本地精品造像。
木质手摇鼓
高17厘米,宽20.5厘米,18~19世纪。这种手摇鼓为左右双面,是大师召唤、祈请各类神灵时所使用的一种特殊法器。常见的手摇鼓鼓身主要以上等木材或者象牙制作而成。鼓面多用猴皮或山羊皮。这件木制手摇鼓,鼓身微紫,腰部圈饰骷髅形象,应为密宗大师所有。
合金释迦牟尼佛像
此尊释迦牟尼佛造像是一件早期印度造像的传世品,其题材是健陀罗、斯瓦特佛教造像当中比较普遍的结说法印释迦牟尼佛。该造型象征释迦牟尼成佛后,在梵天、大自在天等神灵的祈求之下,在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造型上佛祖神态宁静、安详,身着袒右肩水波纹式袈裟,结金刚跏趺坐于方形双狮、力士宝座及一层敦垫上,象征佛祖无比的威严和佛法的大无畏思想境界。宝座上沿装饰串珠,下层前沿阴刻梵文。整体来看造像材质为多种金属熔炼的合金,佛像躯体饱满、健壮而古朴自然,具有较明显的早期印度造像特点。
大明永乐款鎏金铜四臂文殊像
高22厘米,14~15世纪。这是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鎏金铜造像。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的智慧菩萨。文殊是曼殊师利的音译略称,意译为妙吉祥。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最常见的法器为宝剑和经箧,他右手持剑,象征以智慧斩却众生的一切烦恼。在藏族传统文化中,藏王赤松德赞、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等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另外,文殊的忿怒相为大威德金刚。此尊文殊戴五叶宝冠,发髻高耸,双耳下垂,弯眉细目, 面部饱满。饰耳环、项链、胸饰、璎珞、臂钏、手镯、脚钏。上右手上举持宝剑,上左手放胸前结说法印,下右手持物,下左手持弓,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莲座上下边沿饰连珠纹。座上刻有“大明永乐年施”之款。
蓝靛纸金银汁书写佛经《入金刚铃坛城》
长37厘米,宽10厘米。此经书成书于18~19世纪。保存状况良好,配有一对木经夹板。经夹板正面为单开光描金云纹 。整书为藏文乌金体,由蓝淀纸金银汁交替形式书写,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而且有艺术、工艺价值。
梵文贝叶《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
长42厘米,宽7厘米,11~12世纪。贝叶经是书写于贝陀罗树叶上的文献典籍,主要来源于古印度。自从公元5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开始,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贝叶经源源不断地传入西藏。由于气候、历史等原因,早期贝叶经已在其发源地销声匿迹。此部《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制作精美,书写工整,彩绘插图依然艳丽,叶面平整如新。
大明永乐款鎏金聚莲塔
高28.5厘米,底径13.2厘米,15世纪。聚莲塔为净饭王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而在鹿苑野修建的一种佛塔,其四层台阶为圆形叠层莲花瓣,故名聚莲塔,与和好塔、降魔塔、尊胜塔、天降塔、菩提塔、吉祥多门塔、涅槃塔并称“八大佛塔”,是信徒为纪念佛祖八大事迹而修建的。此件鎏金聚莲塔为铜质铸造、鎏金工艺, 其造型精美,金光闪耀。塔刹上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字样,是大明永乐年间制作的上等法器之一。
布画格鲁派上师供奉唐卡
19~20世纪。通常讲:“无上师之前,并无佛陀之说;此乃千劫之佛,皆托上师恩赐。”因此,在藏传佛教里不分宗派之别,对上师赋予最为崇高的地位。此幅唐卡属于格鲁派的上师供奉唐卡,其中央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上下左右根据师徒传承的历史脉络分别彩绘上百尊上师形象,以如意藤树造型,直观地讲述了次第传承。莲座下面彩绘以身姿优美的供养天女以及各种供品。左下角身着袈裟、跪拜在地、双手敬献曼陀罗者为此幅唐卡的施主。
布画纳若空行母唐卡
19~20世纪。空行母是密宗中代表智慧和慈悲的化身。此幅为萨迦派三空行母中的纳若空行母。纳若空行母红肤,头戴五骷髅冠,裸身露乳,身挂鲜颅串。右手持金刚钺刀,左手捧盛满血液的嘎巴拉碗,仰面朝天呈饮血之状,极富动感。左肘部竖夹骷髅杖,双腿右伸左屈,右腿踩踏红时女,左腿踩踏黑威德,威立于单瓣莲花座上,表现了空行母降妖伏魔的威猛气势。主尊上方自右至左依次为萨迦贡嘎宁布、萨迦班智达、萨迦索南孜摩,下方依次为婆罗门尊者、宝杖护法神、四臂大黑天。
铜鎏金嵌松石净水瓶
高21厘米,18~19世纪。净瓶是《律经》所说比丘日用盛漱口水的小瓶,后改作挎在胸前的小水瓶。这件净瓶由瓶身和瓶盖两部分组成。瓶口为喇叭形,流上附有莲花盖。瓶身细颈、鼓腹、高圈足,圈足上饰有细长的莲瓣。瓶盖呈宝塔形,顶端镶有珊瑚。通体錾刻莲瓣和璎珞图案,图案上多处镶有绿松石。整个器物高贵典雅,色泽艳丽,工艺精湛。
象牙雕彩绘佛本生故事
高24厘米,宽11.3厘米,厚4.5厘米,19~20世纪。牙雕表面施以彩绘。这件雕刻以释迦牟尼生平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刻划出释迦牟尼入胎诞生、出游四门、逾城出家、降魔、说法,直至涅槃的连续情景,突出了释迦牟尼降服妖魔而成佛的场景。降魔变中的释迦牟尼结跏趺坐,着右袒式袈裟,左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并托钵盂,右手于膝前作降魔印,神态安详,端坐于菩提树下,将魔王派来的美女变成了丑陋的妇人。每一个场景都是这样有选择地表现了故事情节,因此才能够在一块不大的象牙上将释迦牟尼一生的主要事件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