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在呼和浩特开展

时间:2018-08-23 11:03:55 来源:人民网

展览 >“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在呼和浩特开展

01

02

03

8月10日,“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在内蒙古展览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展览馆承办,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文广新(体)局支持。

本次活动从全国22个省区市筛选了56个民族最具各民族典型意义、又能体现民族间互助共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1个、183名传承人现场进行展示展演,活动将持续到8月16日结束。

展览分为序篇、4个展示区和广场展演区。“序篇”主要是介绍展览的目的和意义,营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喜庆氛围;4个展示区分别是“根脉相连”,展示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美术等44个项目;“锦绣中华”,主要展示各民族的纺染织绣技艺和服饰共41个项目;“古道茶香”,以万里茶道、茶马古道为背景串联起“普洱茶制作、宜兴紫砂”等项目6个,视频播放曲艺项目11个;“匠心筑梦”,主要展示各民族金银器、石雕、木雕、编扎、漆器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共29个。广场展演区,传承人展演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游艺类项目24个,视频播放传统舞蹈项目16个。

展览期间,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古道茶香”单元区,品茶休闲看曲艺;广场展演区,传统音乐舞蹈戏曲天天演;“传统文化月月传”社会教育中每天举办“民族服饰对对碰”“传统工艺手传手”等系列活动,访谈传承人讲解,组织观众体验。

通过本次活动,对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各民族必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05

五彩纷呈共聚一堂,尽展非遗文化魅力

展览会现场,热闹非凡,既可以听到悠扬的马头琴、清脆的葫芦丝,也有漂亮的民族服饰及刺绣、金银器、折扇等各类手工艺制品。展览四大章节各有不同又相互联系。运用创新创意的多种表现方式,将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生活化、场景化的生活方式全景式输出。

06

“根脉相连”展示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美术等44个项目;“锦绣中华”展示各民族的纺染织绣技艺和服饰共41个项目;“古道茶香”以万里茶道、茶马古道为背景串联起“普洱茶制作、宜兴紫砂”等项目6个; “匠心筑梦”展示各民族金银器、石雕、木雕、编扎、漆器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共29个。

07

民族——情感与历史传承

民族的文化遗产饱含着民族的特有情感,不论是一种技艺还是一段曲调,都是民族悠久历史的具体体现。展厅中来自不同民族的展品色彩丰富,种类多样,尽态极妍,体现各民族特有的风情与历史。

08

潍坊风筝传承人杨红卫站在五彩缤纷的风筝前向往来参观者介绍潍坊风筝的前世今生。

09

“年画千版儿时梦。风筝万里腾飞心。”谈到传承杨红卫谈到了自家与风筝的情缘。从明代起潍坊风筝远近闻名,到祖父杨同科时创造了顶端的风筝技艺,而她目前作为风筝世家,杨氏流派的第三代传人,孩童时期便开始同祖父开始学习风筝技艺,一只只成品纸鸢在她手中诞生,形态各异又艳而不俗。她说风筝是儿时的回忆,也是民族的一段共同情感。传承不仅是为了技艺的延续,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潍坊风筝的历史,作为世界风筝的发源地,潍坊风筝历史悠久,但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风筝也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情感,更是历史的传承。

工艺——传承创新促生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表达,但是在新时代,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表达方式,为自己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10

来自水族的马尾绣传承人石玉翠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左手手持马尾,右手手持丝线,正在不断的环绕制作马尾绣绣制中所需要使用的绣线。石玉翠作为省级传承人,自由随母亲及长辈学习马尾绣,从7岁开始学习至16岁才开始绣制。她的工艺手法虽然是代代传承,但是绣品的图案大都是自己设计的,并且大胆创新手法,夸张新颖,符合现在的审美。同时针脚细密,在继承马尾绣百年不坏的优良质量独特针法的同时,融入现代的创作理念,同时也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2008年,她获得了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高级工艺师”称号等奖励。

11

马尾绣耗时久,但易于保存,10平方厘米左右的绣片就要将近两天的人工。一件传统的水族马尾绣的服饰将近万元。在手工的高昂与传统的继承及现代接受的矛盾中,石玉翠创新了马尾绣的应用。在摸索中石玉翠发现,马尾绣技艺可以用于皮包的装饰图样绣制。马尾绣针绣于皮面实践成功很难,但她仍在坚持摸索中,不断改进技艺。如今已与汕头的箱包公司合作。定期提供货源,作为一项民族传承手艺,如今更是能够成为一门生存的技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马尾绣绣制的工厂中,马尾绣在新时期焕发了新的活力。

传播——新时代走出去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在新时代也同样可以走出去,让世界各地的人看到这样一种古老又精妙的技艺。

12

从1992年开始,潍坊风筝就数次受到国家文化部、中外友协及国侨办等国家部委的派遣。“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去过十几个国家地区,外国人同样喜爱咱们的风筝。”杨红卫谈到潍坊风筝的传播自信的说到。潍坊风筝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也同样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仅有国内外的赞誉,杨红卫个人也曾作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获得过联合国以及国家级的大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国际传播中。

13

初心不变,共话未来

56个民族,17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一堂,不仅是文化的盛会,更是民族共同繁荣的盛景。传承人有的已经白发苍苍,但也有几张年轻的面孔。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传承的是民族的情感,更是民族的技艺。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有记忆有情感就不会消亡,传承的初心不会改变。

14

内蒙古作为民族自治区,重视文化的发展,也同样在注重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守望相助”在宽广的世界眼光下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15

编辑: 石雅亮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