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江划时代之作《峭壁孤松图》 | 崇正2020秋拍

日期:2020-12-18 10:17:11 来源:广东崇正

拍卖 >渐江划时代之作《峭壁孤松图》 | 崇正2020秋拍



顺治三年(1646)八月,随着唐王隆武帝在武夷山下的汀州被清军虏杀,一心反清复明追随唐王的江韬(弘仁俗姓江,名韬,字六奇)跟其他仁人志士一样,一边是家国之痛,一边是性命之虞,当务之急是逃命。

 

姚梦谷绘渐江小像


渐江(1610-1663),俗姓江,名舫,又名韬,字鸥盟,又字六奇,为僧后名弘仁,自号渐江学人,渐江僧,又号无智,人称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

 

渐江曾有书寄程蚀庵(程守,字非二,号蚀庵)云:“入武夷山,居天游最胜处,不识盐味且一年。业披缁皈古航本师。”

 

做“不识盐味”的“野人”大约一年后,情势缓和,渐江在武夷山皈古航道舟禅师,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研究学者陈传席认为,弘仁去武夷山,大致可断定为追随唐王隆武帝抗清复明,是奔赴战场,为了战斗,无作画的条件亦无写画的心境,从甲申(1644)到庚寅(1650)数年间没有作品存世也间接说明这一点。而武夷山“逃禅”后约摸三年(约1650年),弘仁离开武夷,回到歙县常年游览于黄山后才重操画笔。将全部才情寄托于画,源于大势已去,复明无望,心境渐归平静。

 

《峭壁孤松图》作于“辛卯小春”。“辛卯小春”即清顺治八年(1651)农历十月(别称小阳春),时弘仁四十二岁。这一年开始,因“常年游览于黄山之中,得黄山之真性情”(石涛语),创作了大量黄山题材的作品,可见于各大博物馆。

 

《峭壁孤松图》可视为弘仁从“战士”向“画人”转变节点上的重要代表作品,著录出版累累,上世纪70年代曾先后参展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的重要展览。



广东崇正2020秋拍拍品

渐江 峭壁孤松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20×53.5cm

已知出版:

1. 《明清之际名画特展》图版14,台北,故宫博物院,1970年出版。

2. 《渐江石溪石涛八大书画集》图版3,台北,历史博物馆,1978年出版。

3.  《汪世清 艺苑查疑补正散考》(上卷)P267,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4.  汪世清《卷怀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上),363页,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出版。

5. 《雄狮美术》P25,台北,1992年第四期。

6. 《史物丛刊12——张大千研究》P57,巴东著,台北,历史博物馆,1996年出版发行。

7. 《自立晚报》第8版,1978年2月26日。

已知著录:

1. 《渐江资料集》61页,汪世清、汪聪编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2.《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弘仁》P27、P207,陈传席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3.  《中国历代画家存世作品总览》(三)P1412,佘城编著,台北,文史馆出版社印行,2017年7月出版。

4.《中国名画家全集·弘仁》P217,陈传席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5.《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比较研究》P153,吕少卿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6.《汪世清辑录明清珍稀艺术史料汇编》(第四册)P2006,汪世清辑录,白谦慎、薛龙春、张义勇等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注:据汪世清注:“此图影印于英文本《渐江在南京》一书,余于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在旧金山吴定一先生寓中得见。”

已知展览:

1. “明清之际名画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70年。
2. “明末四僧书画特展”,台北,历史博物馆,1978年。



局部


局部



画面是渐江典型的奇纵高突的构图,这也正是黄山山石嶙峋的本来面目,渐江晚年作品中重叠的大小几何体在此件中已露端倪。上方悬崖峭壁上一棵孤松从左方横空斜垂,松根盘错于壁缝间,峭壁右下有石阶逶迤而上,一种简净深邃而又空灵旷远之境油然而生。左上行书题:“黄海有松呼如意,灵曜烟霞永护呵。昔上莲花亲觌面,偶然拈供硕人薖。辛卯小春写。渐江弘仁。”下钤朱文方印“弘仁”;白文方印“渐江僧”。

             


局部



“黄海”即黄山,“灵曜”即天都的别称,出自《文选·蔡邕<陈太丘碑文>》,李善注曰:“灵曜谓天也。”“莲花”为黄山最高峰——莲花峰,莲花峰上多奇松异柏,此松从题识看,画中之松应为莲花峰之松。“硕人”旧称盛德之人,语出《诗经·卫风》。“薖”是宽大之意。题诗将黄山孤松比拟为有盛德之人,应有弘仁自况之意。

 

陈传席著《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弘仁》(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中说:“此图是现存可见的弘仁有明确年月又署渐江弘仁字号者第一幅。”应视为弘仁颇具代表性的划时代之作。《峭壁孤松图》与弘仁晚期作品比,皴染较多,较为秀润,题字为颜体行书,此时正是他典型风格形成的初始阶段,有明确年月,对研究弘仁画风的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中国画家中,通过作品表现出艺术家的性格、人品、学识和精神气质,往往比技巧更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四僧”各具风采,是故对后世影响深远。弘仁擅画松、梅、竹,画松尤别具一格,几成他的个人logo。以巨峰与孤松组合的作品,存世亦多,如上海博物馆藏《黄海松石图》《绝涧寒窠图》、张大千旧藏《黄澥蟠龙松图》(今美国私人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松石梅花图卷》、安徽博物馆藏《松树图》等等。这些峭壁悬崖上的孤松,清净峭拔、遗世独立,宁折不弯,这与其说是黄山松的写照,不如说是弘仁人生观的真实写照。弘仁曾是一介尊崇儒家道统的书生(曾为杭郡诸生),当清朝虎狼之师南下时,他针锋相对,杀向战场,失败后,拒绝与新王朝合作,一生“畏见日边人”,出家后不问人间俗事,“寄身琳宫梵刹,苦守青灯古佛”(陈传席语),他应该是“四僧”中唯一真正最后亲近佛教的真和尚,他画面中的冷、静、净即源于此。

 

弘仁被画史视为画黄山成功的第一人,在当时“四僧”中地位最高,当时几乎所有名家都极力推崇弘仁,狂傲如石涛者亦不吝赞美,可以说文人画在倪云林之后,弘仁是一个高峰。只不过世易时移,情绪激昂的绘画更符合时人审美并引发共鸣,以静、净为基调的绘画转而寂寥了。但艺术价值终如钻石蒙尘,洁尘后仍会煜煜生辉。

 

周亮工曾总结:

“释渐江,……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

 

《峭壁孤松图》图左右下角分别钤有两方朱文鉴藏印:“侯彧华印”(左)和“彧华珍赏”(右),画轴题签“渐江峭壁孤松”,下钤“彧华珍赏”朱文方印。可知,此件曾为著名大藏家侯彧华旧藏。侯彧华(1904-1994)广东鹤山(今属江门市)人,1929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政治系,后服务于铁路交通界,1949年前后渡海赴台,曾任台湾中华彩印公司副董事长,古书画收藏家,台湾著名收藏家社团“中华文物学会”会员。部分藏品后捐赠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有《清华印月:侯彧华捐赠书画展》图录(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年版)。近年拍场时有侯彧华旧藏明清书画上拍。

 


附:渐江《削壁孤松图》出版著录部分资料



《明清之际名画特展》1970年出版


《渐江石溪石涛八大书画集》1978年出版


《自立晚报》1978年2月26日


《汪世清 艺苑查疑补正散考》2009年11月出版


《卷怀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上)2006年11月出版


《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弘仁》1996年出版


《中国历代画家存世作品总览》(三)2017年7月出版


《中国名画家全集·弘仁》2004年5月出版


《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比较研究》2007年5月出版


《汪世清辑录明清珍稀艺术史料汇编》(第四册)2020年9月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