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清重臣、两代帝师之后,历经战火硝烟、历史动荡,一生守护着家族的传世瑰宝,为它们寻找着最好的归宿;
他是筚路蓝缕的文化传播者,竭尽全力向西方民众介绍中国文化的精华和优秀的传统,让先贤的遗泽“像灿烂的群星,照到大地的许多角落”;
他出身名门望族,却勤奋自立,严于律己,待人宽厚,散发着老辈名士的熠熠风采;
他是可敬的长者、可亲的朋友,在跌宕起伏的2020年即将落幕之际,他悄然驾鹤西去,只留给我们一个时代的背影和绵延不断的哀思……

- 1990年,翁万戈把翁氏祖居捐赠给故乡常熟,现已开辟为翁同龢纪念馆。
- 2000年,翁万戈把翁氏藏书80种共542册捐售给了上海图书馆。
- 2010年,翁万戈将明代画家吴彬《勺园祓禊图》捐赠给了北京大学。
- 2015年12月,翁万戈将《翁同龢日记》手稿本及《翁氏文献丛编》手稿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
- 2016年,翁万戈把南宋画家梁楷《道君像》捐售给了上海博物馆。
- 2018年7月,翁万戈与上海博物馆签约捐赠明代画家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携妓图》和清代画家王原祁《杜甫诗意图》。
- 2018年12月,翁万戈向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捐赠180多件古代书画及家藏文物。
著名华人社会活动家、收藏家、导演、学者翁万戈先生于美东时间2020年12月9日2时在家中仙逝,享年102岁。
翁万戈先生出身于常熟名门望族,是晚清重臣、帝师翁同龢的第五世孙。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政要、学者及书法大家,翁同龢与他父亲一起,奠定了翁氏家族古籍、古书画收藏的雄厚基础。两百年来,翁氏家族六代人在烽火连天的历史变迁中,始终坚守着这些文化瑰宝,代代相传。翁万戈先生是翁家绵延文脉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更是中华文明忠诚的守护人和传播者。
清 翁同龢 临争座位
纸本水墨 立轴
146.5×39 cm×4
“翁氏藏书”是已知的现存海外唯一数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私家藏书。作为传承人和收藏家,翁先生只藏不收,只是坚定而小心地守护着祖上的遗珍,恪尽职守地认真研究、整理、出版,谨慎地为它们寻找着最终的可靠的归宿。正因如此,中国嘉德有幸与翁先生结缘,并续写了将近30年的交往佳话。而翁氏家族的许多重要遗存,由中国嘉德经手,最终落叶归根,回归祖国的怀抱。

从上世纪40年代初起,翁先生就开始了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工作。数十年来,他参与拍摄和独立制作了数十部教育片和纪录片,向西方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中国佛教》一片(1972)曾在1973年亚特兰大国际电影节获金奖。他将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的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重振旗鼓。在他的推荐邀请下,大陆著名学者傅熹年、王世襄等先后访美,举办建筑、竹雕、紫砂等展览,展览的目录也成为关于中国艺术的重要著作。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杨伯达、王季迁、黄君实、严文龄等名宿也曾到访翁先生莱溪居别业,读画叙旧,群贤雅集。

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学者,翁先生隐居山林,潜心著述,中英文著作颇丰。他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先生合作的《故宫博物院》一书(1982年出版),是全面介绍北京故宫的建筑与收藏最重要的英文著作,被西方许多大学用作教材。1997年8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洪绶》是翁先生的学术力作,在出版同年即获中国图书奖。鉴于翁先生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和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母校普渡大学于1997年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翁万戈先生居住的莱溪居,座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风景如画的山中,那里曾是我们每年必去拜访的地方,如今,因为疫情的阻隔,我们不能前往吊唁,只能借文字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无限景仰和缕缕哀思……

王雁南女士赴美与翁万戈先生协商《翁氏藏书》拍卖事宜
第一次去见翁先生,内心是有点惶恐的。然而翁先生的严谨、认真和热情打消了我的顾虑。赴美之前,他发来很多传真,详细说明路线的细节,连在飞机场怎么换乘大巴、时刻表都一一指点清楚。他这种严谨的态度常常提醒着我们这些晚辈要专注于当下。翁先生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尤其是太太去世后,他常常是简单的鸡汤罐头煮面条,仅是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我们去看望他时,发现他只是定期有人帮助做清洁,为了不给老人添麻烦,我们就自己烧水泡茶,告别时把垃圾一并带走,翁先生总是客气地连连道谢。←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他一直以这样简单的风格来对待生活。他最后一次来中国,将吴彬《勺园祓禊图》捐赠给北大。按照美国税法,当时他完全可以办理免税手续,但是他听说办理过程非常复杂,立即决定按最简单的方式来办,没有做出免税申请,完全义捐。

在接触翁先生以前,我们对于老辈名人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上,是翁先生让我们有了直观的感受。他虽然出身名门,依然在国外努力打拼,勤奋克己,而对人却是宽厚大度。冥冥之中的使命让翁先生保存了这批家族重要的文物遗存,经历了烽火硝烟、战乱颠沛,他非常珍视这些文物,一定要让祖上的珍宝找到最好的归宿。在第一批翁氏收藏回归前,也曾有日本、美国的买家表示兴趣,但是翁先生更希望它们能回归祖国大陆,既是为了落叶归根,也是为了让这些珍品能够回到研究力量雄厚的地方,有个好的归宿。与翁先生的交往是轻松、亲切、友善、开心的。他就是这样明白清澈的人,也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


翁先生的北京话是老北京的官话,不紧不慢,斯文淡定,听起来有一种历史感,恰如他的身份和经历。回忆起来,从90年代见到他老人家,到2018年去参加他的百岁生日会,20多年恍然如电影一般。
1995年,中国嘉德在赛特大厦办公时,我接待了两位老先生来访,谈起家中收藏,方知他们是翁同龢家族的后人,由此开始了嘉德与翁氏收藏的缘分,也结识了翁万戈先生。

1998年,翁氏珍藏的宋版书《昌黎先生集》在嘉德上拍,顺利成交。2000年经由嘉德王雁南总、寇勤总和拓晓堂先生的斡旋,翁万戈先生委托的80种524册善本古籍由上海图书馆购藏。其中仅宋刻本就达11种,《邵子观物内外篇》、《长短经》、《重雕足本鉴诫录》、《会昌一品制集》、《丁卯集》、《施顾注苏诗》、《嵩山居士集》等宋刻本均为海内外孤本,被誉为“海外文物文献分量最重的一份藏书”。当时翁先生发来传真,为家藏古籍重返祖国感到欣慰。十年后,上海图书馆举办“琅函鸿宝—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展”,翁先生闻讯赶来,兴奋地说:“看来我十年前的选择完全正确,这是‘翁氏藏书的最好归宿’。”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2000年后,我们多次访问莱溪居,八十多岁的翁先生常常开车带我们去“附近的餐厅”用餐,实际上“附近”大概是十几、二十公里,路上还要提防野鹿横穿马路。到了餐厅,他总是要为女士拉开门,帮每一位客人耐心地介绍菜单。晚餐开局,他喜欢来一小杯马提尼酒,然后天南海北地畅聊。在这位阅尽人间事的长者面前,他的绅士风度和善解人意,即刻让人放松,并且时时感受到他的真诚。更荣幸地是,每次随王总到访莱溪居,翁先生都慷慨地拿出翁氏藏品让我们学习、欣赏,毫无保留地与我们讨论,让我受益匪浅。

翁万戈先生亲属代表翁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赠藏品
2018年在波士顿签订捐赠协议
远隔千山万水,翁先生经常用传真与我们联系,直到嘉德搬进了新大楼,传真机都被弃之不用才改由他的女儿以邮件的方式,与我们保持通信。2018年初,翁先生通过女儿表示有意捐献两件明清绘画精品给上海博物馆。于是,我开始与上海博物馆联系,沟通双方意愿,终于在2018年7月28日翁先生百年生日会时在波士顿达成协议。2019年1月24日,翁同龢后人翁以钧先生代表翁万戈先生将明代画家沈周的《临戴进谢安东山携妓图》和清代画家王原祁的巨幅《杜甫诗意图》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完成了翁先生的夙愿。
翁万戈先生捐赠两件明清书画精品入藏上海博物馆
2019年捐赠仪式
翁万戈先生为传播中国文化奔走奋斗数十年,我们敬仰他的才华和过人的精力,更常常为他对祖国文化和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所感动。中国嘉德拍卖曾经为翁先生在世纪坛艺术馆举办了《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展》,出版了《常熟翁氏藏书图录》、《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两本书,嘉德文库出版了《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粹》,辑录了翁氏家藏及翁先生拍摄的中国古代书画名迹及其他传世文物的图片,帮助翁先生稍稍了却其坚持了数十年的宏愿,更用以表达嘉德同仁的敬意。《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集》

雪满莱溪居 翰墨香犹在
郭彤 中国嘉德副总裁兼书画部总负责人
有幸两次于大雪纷飞时拜访美丽的莱溪居,白雪皑皑中,莱姆镇的标志性教堂此刻也彷佛就在眼前。
时先生九十八高龄,书房竟有五本著作在同时进行。同行陈先行先生代表上图感激《翁同龢日记》的顺利入赞,带给先生设计得很有心意的捐赠证书。先生忆及1948年在意识到家国之变时的瞬间决意,依然可以清晰描述至当年的具体时日。当时先生腿疾未愈,仍精神矍铄声如洪钟,我录得十多分钟的视频,珍藏至今。
中国嘉德同仁赴莱溪居拜望翁万戈先生
在莱溪居的嘉宾到访留言名簿上,王雁南、寇勤、胡妍妍和拓晓堂出现的频率无疑是同业之最,在2000年即因为他们几位的穿针引线,使得翁氏收藏中国古籍得以永存上海图书馆。嘉德美办的何先生和书画部库管王红庆也屡屡因公前往。记得第一次大雪之日我们抱回的是世纪坛《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展》大展之后归还的珍品,其中即有我们恋恋不舍的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携妓图》和王原祁《杜甫诗意图》青绿巨幛。之后嘉德助上博成功入藏南宋宫廷画家梁楷的《道君像》,沈周、王原祁也最终顺利归于上博。

先生以毕生之力,守护住六代珍藏,也演绎了收藏史上足堪传颂的一段传奇。

春草年年绿 故人归不归
尹光华 中国嘉德首席艺术顾问
我认识翁万戈先生大概在2004年初冬,我与王雁南总裁到美国出差,到纽约不几日,就驱车赴莱溪居拜访翁先生。他当时已年届八十,但精神矍铄,行动敏捷,他在自己设计建造的山间别墅接待了我们。他与王总极熟,言谈举止快乐而轻松,亲如一家。一口标准的北京官话,一出声就让人觉得有他乡故知之感。知道我好画,他慷慨地拿出翁氏数代相传的古书画精品与我们共赏。其中有让我心仪多年的南宋梁楷杰作《道君像》,是梁楷传世作品中唯一可信的工笔画真迹,幅式不大而气象万千。这幅我在他家看到的第一件作品,也是国宝级珍品,居然在十年之后,由中国嘉德作中介,以半价转让给了上海博物馆,有关这件作品的评估报告,则出自我手并得到上海博物馆的认可。回想往事,可说与翁先生,与梁楷有缘了。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宋 梁楷 道君像
纸本水墨 卷
25.9×73.7 cm
上海博物馆
当日看到的古书画还有明代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携妓图》,吴宽、周臣《书画合卷》及文徵明《家书卷》、陈道复《水墨花卉册》、董其昌《真书千文卷》、吴彬《勺园祓禊图》、王原祁《杜甫诗意图》巨轴等,二、三十件作品看了几乎整整一天。而更为有缘的是,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作品,在2008年又被我们运至北京,在世纪坛艺术馆举办了一次展览及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集》,我为该画集所有书画藏品写了作品介绍。此后不久,翁先生将吴彬《勺园祓禊图》捐赠给了北京大学。去年又将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携妓图》及王原祁《杜甫诗意图》捐给了上海博物馆。

左:明 沈周 临戴进谢安东山携妓图,绢本设色 轴,170×89 cm,上海博物馆
右:清 王原祁 杜甫诗意图,绢本设色 轴,321.3×91.7 cm,上海博物馆
2010年秋,他将部分藏品付嘉德举办专场拍卖,其中有吴宽、周臣《书画合卷》、陈道复《水墨花卉册》、王鉴《仿古山水册》等,希望这些被翁氏家属悉心护持了将近二百年的中国古书画艺术珍品回归祖国,找到可以让他放心的新一轮藏家。为此,我为那个专场拍卖撰写了《翁氏六世收藏小引》,向国人介绍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洋彼岸弘扬中华文明,促进美中文化交流,以及他隐居山林,萧然独处,以整理研究他上祖的文稿与旧藏为乐,磅礴学海,不知老之将至的可敬精神。
王鉴 仿古山水
水墨 设色纸本 册页(十开)
30.8 × 25.5 cm
我与翁先生交往不过七、八次,但他热情豁达,接之温温的长者风范及博古通今的睿智及彤彤爱国之心却始终感动着我,至今不能忘怀。记得有一次,我与王雁南等冒雪再访莱溪居,在他家又欢聚畅谈了大半天,他和他刚从英国归来的女儿开车送我们下山,在山脚一片空地上握手话别。我脱口读了一句王维的诗“山中相送罢” ,他立即朗声高吟“日暮掩柴扉”。然后我们一起将此诗读完:“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他怆然一笑,说:“我不是王孙,但年老了,回归故里怕是做不到了。”我们扶着他上车,望着车子消失在丛林之中,留下一路雪迹泥痕。这个经过天地洗礼的可敬老人,又顽强乐观地在莱溪居山林中隐遁了整整十年。去年他把翁氏六世递藏的最后一批文物捐赠给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从此心无牵挂,在今年12月9日安然长逝,翁氏六世遗藏从此画上圆满的句号。翁先生驾鹤西去了,但翁氏的家族文明及中华文化,却永远留存在他的故土及异国他乡,熠熠生辉,永放光华。

翁万戈先生穷尽一生心力弘扬国故,他的音容犹在眼前,他的精神更将薪火相传。中国嘉德将继续努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好广大收藏家,助力文化强国的建设,这大概就是我们对翁万戈先生最好的纪念。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