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孤山】中期社员:马一浮

日期:2020-12-25 17:18:30 来源:西泠印社

拍卖 >【寻味孤山】中期社员:马一浮


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孤山社址有一条“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今辟专栏“寻味孤山”, 时间轴以光绪甲辰创社至2003年百年华诞,有重点地介绍西泠人物、收藏、旧事,以此缅怀前辈先贤,表彰懿行美德,激励我侪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中期社员





马一浮

(1883-1967) 


马一浮,幼名福田,后更名浮,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叟,或称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生于四川成都。


西泠印社中期社员。




马氏精通众多领域的学问,兼及佛学。他的一系列名讳,多与佛经有关。例如:《楞严经》称:“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又《法华经》称:“蠲除戏论”。


马先生之父,清季游宦四川,娶陕西沔县何氏女,伉俪皆精通文学。马氏生于成都,至7—8岁时才随父母回绍兴原籍,故其语言每带川音。幼承父母之教,8岁能做诗,9岁能诵《文选》《楚辞》,自幼有“神童”之誉。


马先生回原籍后,父亲曾为他延聘一位有名望姓郑的举人,来家教读。不久,这位老师向他父亲辞馆,请另聘别人。他父亲初以为其子不受训诲,或是家里人怠慢了老师。再三追问其故,原来是学生的才智,已超过了老师,所以请辞。后即由他父亲自教,也暗暗惊异,自叹弗如,从此即任他自学。马先生淹贯群籍,于书无所不读,寝馈勿辍。以后还寓居在西湖广化寺很久,专为阅读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学乃大进。


马先生16岁(1898)应童子试,不但名列榜首,而且试卷在考官中传阅,众皆为之击节称奇。原来,他在考场里,不用参考书,居然全用前人文章中的句子来作文,犹如作诗之“集句”。这种文章,即成年饱学之士也不敢轻易出手。闱墨从学里传入社会。其时社会贤达有汤寿潜(蛰先)者,读其文认为罕见之奇才,挽人执柯,定要马先生做东床,17岁成婚。时值废科举,遂赴上海习英文、法文,与谢无量、马君武共同创办《翻译世界》。19岁遭父丧,年余又丧妻。哀痛之余,于1903年赴美,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1904年归国,不久又东渡日本习日文。留学德国时曾精研《浮士德》《资本论》等巨著。此外,又自学拉丁文、西班牙文等。通过了语言障碍后,他对各国的文、史、哲等的学问都作深入的研究,融会贯通,即其本国的学者也不敢等闲视之。


马先生留日时,曾与章太炎、鲁迅相交,赞成孙中山的革命,后曾以诗悼秋瑾烈士。民国成立未久,迭经袁氏称帝与军阀之战,马先生遂闭户读书。专程来探讨学问和质疑难者,户限为穿,莫不钦佩之至。抗战中,曾为内迁四川的浙江大学讲学,又主讲于复性书院。当时,有八名英国教授联袂来访。马先生不但以英文答,且以法文、拉丁文等原著为例。这八位回英后各有报导,异口同赞:“马公学识精深,莫测其底蕴。”


对于马先生的概括,最扼要者要推梁漱溟的“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八个字;而最经典的要推沙孟海的“绍兴马先生是现代中国硕果仅存的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儒,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他的学问品格,按之旧时代国史,应入儒林、道学、文苑,也兼隐逸、艺术,是多方面的有高度学养的人物。”(《马一浮遗墨序》)






马先生由于学问精湛,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民国时期,蔡元培曾多次邀他出来任职,均辞不就。据龚慈受《一代儒宗吾师马一浮先生》:“他在四川时,蒋介石久慕其名,思与会面,他婉言辞谢;迭经友人敦促,情难固却,只得勉强一行。当时蒋以为定能博得一番颂扬,哪知见面后,略事寒喧,先生就直率地说:‘值此时期,务望以国家民族为重,捐弃一切宿怨私嫌,联合各党各派,共同一致抵御外侮’云云。蒋觉其言刺耳,遂默不作声。马先生即起辞。”


建国以后,政府十分重视马先生。周恩来与陈毅来杭州时经常到蒋庄探望他。他在民国时期从未担任社会职务,在建国后曾任上海文管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1957年,周恩来曾陪苏联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马先生,称他是“中国书读得最多的人”,并摄影留念。


关于马先生的学问,今从龚慈受文中,撮其数端如下:他在复性书院时曾订《学规》四条,其大纲为:①主敬为涵养之要,②穷理为致知之要,③博文为立事之要,④笃行为进德之要。他曾倡言《六艺论》与《四学考》。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是也。或为长编,广征博引,或为短篇,只作扼要之论。四学:玄学、义学、禅学、理学是也。玄学以王辅嗣为首,义学以肇公为首,禅学以大鉴为首,理学以周濂溪为首。先秦诸子中,以墨子、晏子、韩非子研究最深。


马先生并不注重著作,所作文字也往往不留底稿,所以多所散失。虽然如此,仍有大量著作传世,而以《秦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此书后有《续编》《补编》)、《濠上杂著》《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等为重要。


马一浮8岁之时即能做诗。一天,母亲指庭前菊花命他作五律一首,限麻字韵。应声而就:“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土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当年,闻秋瑾烈士被害曾赋排律《悲秋四十韵》,以志悼惜。此诗风格高隽,气韵醇正,排比典雅,叙事详实。意虽隐而寓深,言似婉而感集,世人目为史诗。1953年时,马先生曾有赠陈副总理五律诗一首:“不恨过从简,恒邀礼数宽。林栖便鸟养,舆诵验民欢。皂帽容高卧,缁衣比授餐。能成天下务,岂独一枝安。”


马先生于1967年6月2日逝世。终年85岁。春间,他已患病,经检查后,须往院治疗。他自知不起,在入院的前一天,正是农历花朝,他已预先作就“拟告别诸友”五律一首。这是他作的最后一首诗:“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是马先生的生辰。每逢这一天,亲友称觞祝嘏,马先生却定名这天为禊日。盖我国古时习俗,以修禊为祓除不祥。他认为自己一生孤独,是不祥之人。因此他的诗中,常以古代带索行歌的孤独老人荣启期来自况。每年禊日,他都有诗篇抒写胸臆,并以答谢友好存问。(注:以上资料均出龚慈受之文)其诗作,辑为《蠲戏斋编年集》《避寇集》等。

马一浮刻 廓然无圣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