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又作昌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
吴昌硕篆刻章法的特点,是由他的书体、字法、笔法、边格等多方面综合融会而成,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个人新的熔铸。以他的书体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杂”之规矩,而将大小篆或汉篆隶书等综合利用,并能使之统一。这种相反相成的矛盾转化,恰好变成了吴昌硕个人篆刻风格的特点之一,给观赏者留下了难忘的鲜明印象。吴昌硕篆刻个人风格的形成,不仅是某一方面的特殊突破,而是在许多环节、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发展创造,才可能使这种风格更臻成熟与完善。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是一处充满生机、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形式美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深入开采,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与读者分享西泠名家篆刻及其章法等相关知识。

对立统一是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何艺术的构成,都由许多对立的因素,如大小、方圆、长短等等加以统一组建而成。对立矛盾的双方,也潜伏着对立面的转化因素。章法构成时,应有利地使用对方潜伏的转换因素,使之转换而统一。如方与圆,虽对立,但对方也存在着转换的因子,即方中有圆,圆中也藏有方,相互渗透,即可统一。一方印中,外形、字形、点画都是方的,就易于呆板,若在方中渗入某些圆或弧的因素,即可化板为活。方与圆属章法外在易见之形,易于理解和处理,若遇较为内在的“巧与拙”这类矛盾的因素,也应认识与掌握好,使之巧中藏拙,拙中寓巧,巧与拙相斥相生,则更添佳趣。
吴昌硕在章法的构成中,是一位善于应用对立统一原则的大家。而且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较之一般篆刻家,有许多高超之处。仅以印中“轻与重”这一对立关系而言,他就表现出许多独特创造。历来印人刻朱文印,多是细文细边,为元朱文一路或汉朱文一路;或是细文厚边,即古玺朱文一路。但缶翁却一反常规,其朱文多用粗重之线,因易板滞,此乃一般印人所忌用,而他运用时,以大的空白与粗文点画加以对比调剂,或用残损之法,使之粗中有细(粗中有小白点、小断残处)而变成灵动。学习者在具体运用中,也应根据这个总的构成原则,与印中之字的多少、每字笔画的简繁、字与字之间的轻重排列、行与行之间的轻重关系的协调处理而定,务必使全印每行、每字、每个点画之间,轻重平衡而统一,谐调而完美。
下面就吴昌硕在处理对立统一关系时常见的几种方式,如大小相参、轻重相济、长短相间、方圆相合、欹正相生、疏密相衬的前三种,分别以图例释明。
大小相参
如“海日楼”一印按字形看,“楼”字最大亦最长,“海”字居二,“日”字最小。但三字却依笔画简繁而定位置长短,为使印面谐调统一,小面积的“日”字笔画最粗,其他两字亦有少数笔画与之对等相应;同时大的字中亦有小的点画,尤其是“海”“楼”二字末笔均较细小,置于“日”之上下作对比,以相陪衬与呼应。

海日楼
“泳翊大利”,“大”字占地小而笔画粗大,“翊”“利”字大而中间参以小笔画,一为对比,二为呼应。

泳翊大利
“千寻竹斋”中,“寻”字大而笔画细小,“竹斋”占地小而笔画较粗,此亦为大小相参而构成印面的轻重、大小与疏密的变化。

千寻竹斋
“聚卿金石寿”五字印中,“寿”字特长大,先占半壁江山,而“石”字面积特小却笔画粗,为统一,则“石”字左竖弯画细小,以与“寿”字下部之细小笔画相呼应。从整个印面看,各字都有粗细大小相参的笔画,因而全印变化丰富,对立而统一。

聚卿金石寿
“乙酉改号孟海”,其章法布置为大小相参,疏密相间,得其自然。

乙酉改号孟海
“曾经贵池南山村刘氏聚学轩所藏”多字印中,各字大小依笔画多少而定,因而“学”“曾”等字为大,“山”“所”等字为小,大小相参,各得其所。适当注意疏密留空,以使透气空灵。三行字行气贯串,全印精神挺直稳重,变化而又统一。

曾经贵池南山村刘氏聚学轩所藏
轻重相济
“麟士之印”中“麟”“印”二字较重,“士”“之”二字较轻,然重中有轻,轻中有重,如“士”“之”二字笔画及占地虽少,然笔画确重;“麟”“印”字大而重,然不乏轻细短小之笔,因而全印谐调统一。

麟士之印
“薮石亭”,“亭”字大、疏空,故“丁”部加重,以与大空之轻相调剂而出生气。

薮石亭
“松石园洒扫男丁”,每字笔画皆各有轻重,内部互济之法也,也与全印的轻重构成对立统一的谐调关系。

松石园洒扫男丁
“中原书丐”亦是各字中笔画皆有粗细轻生,形成每字自身的结体与用笔(刀)之轻重相济。全印则是两长、两短的字的对角呼应,成统一灵动之趣。

中原书丐
“竹宾翰墨”与“仁和高邕”两印中皆以点的重与画的轻相对相济,同时在全印的“印眼”中(即抢控视觉的点画),又各有轻重和不同大小的形体势态,形成各自的轻重,相异相成。此外印中每字还各有不同笔画的轻重,与重的点相异又相衬,紧密团结而又变化,形成印面的生动及节奏感。


长短相间
长与短是一种矛盾,但仅是相对而言。章法中的长与短,是根据字的结势、笔法的走势和章法的总势需要而作出相应的安排布置的。
“听有音之音者聋”,各字因笔画多少而排其大体位置。横画多的字占地长,横画少者占地短,总之是使全印各字各有相让,各得其所,安详自在即可。

听有音之音者聋
“白龙山人王震”亦是按字横画多少而定长短。“山人”二字画虽少,但总体宽度与长度需要伸长,以求得整体和谐舒展自然。

白龙山人王震
“仁和高邕章”除各字因势和总体布局有长短外,每字间偏旁结体亦有长短,以求彼此变化,免存板滞也。

仁和高邕章
“美意延年”的特点则在横画之间的长短变化,其中尤以“美”与“年”字的横画相间变化更为明显。“年”字中四横画除见其长短有异外,其用笔的起、落、收、放亦各有不同;“美”字不仅有横画长短的变化,其“大”部之四短竖,亦存粗细与长短的微妙差异之美。

美意延年
“盐氏三世”各字的横画,初见均长短相若,然仍各有长短之差异,“世”字三小横画即可见其微小之变化。

盐氏三世
“金思棠印”中,主要是小横点的长短变化,如“金”字中的三小点,由竖转横,其用笔与短长各具变化;“印”之三斜画、“棠”字上两点与“木”部之四斜弧画,可见其相间与相异变化之美。

金思棠印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