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井凌雪先生与西泠印社
选自 | 《西泠艺丛》2020年第10期 总第70期 |
西泠印社名誉社员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由今井凌雪先生执笔,二玄社发行的《書を志す人へ(给立志于书法的人)》以及今井凌雪主编的《新书鉴》当中的文章为中心,来介绍并佐证今井凌雪先生参与西泠印社活动,与社员的交游,以及与中国文化界人士的交游。经由回顾先生生前的部分事迹,期许往后西泠印社能够扮演起“真正的中日书法交流”这样的一个角色。
【关键词】 今井凌雪 中日书法交流 中国文化界要人签名卷 中国书法代表团 西泠印社展

在西泠印社所编《西泠印社》总第31辑末,刊载了“西泠印社名誉理事、日本著名书家今井凌雪先生逝世”这样的记事:
日本著名书家、书法教育家今井凌雪先生于2011年7月26日逝世,享年88岁。今井凌雪1922年出生。历任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大东文化大学教授。现任日展参事、日本国立筑波大学名誉教授、书法团体“雪心会”会长、西泠印社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兼职教授、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
今井凌雪先生(1922—2011,名润一,号冰斋,生于日本奈良市)成为西泠印社名誉社员是在1987年,成为名誉理事是在2006年。本稿将以今井凌雪所执笔,由日本二玄社所发行的《書を志す人へ(给立志于书法的人)》一书,以及今井凌雪主编的《新书鉴》杂志等文章为主,针对今井凌雪先生参加西泠印社的活动以及与社员之间的交游,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等组织中书法先贤的交游,与中国文化界人士的交游来进行介绍,借此回顾先生生前一部分的活动事迹。
01
《中国文化界要人签名卷》书迹
今井先生初次造访杭州是在1962年。作为佐证的书迹是《中国文化界要人签名卷》。其中署名的有在北京、上海、杭州与之交游的中国文化界要人,也有寄赠其诗文的人士。依照年月与地点,分为A、B、C来整理列序。
A(1962年5月,北京)
今井凌雪先生随第三次日本书道代表团来华访问签名留念,一九六二年五月于古柯庭。秦仲文、唐兰、刘开渠、马晋、惠孝同、朱光、溥雪斋、朱丹。
中日友好共同发展书法艺术。张望伯、鱼讯、武伯琴、田志奈。
B(1962年5月,上海)
结翰墨缘,开友谊花。一九六二年五月,今井凌雪先生来沪访问,题名留念。王个簃、郭绍虞、朱东润、顾廷龙、钱君匋、叶丰、吴朴、沈之渝。
C(1962年6月,杭州)
广结墨缘千里外,随看风色一湖中。一九六二年芦橘熟时,今井凌雪先生苏杭访问,漫题一联留念,即乞为正。吴溪茀之草草。
竿头风雨,纸上龙蛇。七十四叟孙慕唐题赠。
千里嘉宾一夕逢,挥来词翰更溢容。临岐欲赠无也语,要为和平对毒龙。日本访华书道代表团留念。一九六二年六月,陆维钊。
《中国文化界要人签名卷》是今井凌雪于1962年以山田正平为团长的第三次日本书道代表团当中的一员参加时所携带的手卷形式签名本。A应该是在北海公园内的古柯庭所举办的欢迎宴会,中日书法家的挥毫会上,中国方面参加者的署名:秦仲文(1896—1974,画家),唐兰(1901—1979,古文字学家),刘开渠(1904—1993,雕刻家),马晋(1900—1970,画家),惠孝同(1902—1979,画家),朱光,溥雪斋(1893—1966,书画家),朱丹(1916—1988,画家)等都是当时代表中国文艺界的著名人士。
而后,今井先生顺道访问了上海,有王个簃、郭绍虞、朱东润、顾廷龙、钱君匋、叶丰、吴朴、沈之渝等先生的署名。然后到杭州,吴茀之、孙慕唐、陆维钊等人赠予诗句,让先生深深感受到文人墨客集会的所带来的感动。
笔者推断,今井先生应当是以相当流利的中国语(老北京话)来交谈的,从书法到绘画、篆刻,与书家、学者们积极地进行了交流。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今井先生曾经在日本旧制郡山中学学习,学生时期以到中国留学为志向。我甚至听说当时先生通过亲戚的介绍,已经获得与罗振玉先生见面的机会。但是很可惜,这个志向因为两国之间不幸爆发战争而无法实现。因此,今井先生在前往中国的愿望达成的瞬间,其喜悦是不难想象的。
之后,这本《中国文化界要人签名卷》便成了造访今井先生宅邸的访客签名本。虽然没有看到西泠印社诸位先生的姓名,但是可以说这是一件今井先生与中国文化各界人士交流的贵重的历史性资料。
D(1963年11月8日,日本奈良)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奈良古地,文字因缘。题赠今井凌雪先生,中国作家代表团巴金、谢冰心、严文井、马烽、许岂民。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八日。
E(1965年4月,日本奈良)
文化交流古已然,友情如海海连天。奈良香火唐年寺,未许乌云遮月圆。今井凌雪先生书家两教,一九六五年四月同游唐招提寺,老舍。
F(1963年6月,日本奈良)
两则招提寺,深怀古鉴真。为修中日好,千载见丹心。一九六三年六月初游唐招提寺,谒鉴真和尚墓。一九六五年四月二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奈良,与今井凌雪先生重游招提寺。拙句即请今井凌雪先生正。杜宣。
大海情传千古意,若学止头春又来。凌雪先生教正。刘白羽。
文化姻缘,千古更新。凌雪先生正,张光年、茹志鹃。
G(1973年4月30日,日本奈良)
祝凌雪先生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画像石碑刻拓本展览工作室傅月华、韩绍诗、董德霖。一九七三年四月卅日于奈良。
H(1979年3月,成都)
筑波大学书道研修友好访中团来成都交流书艺,我们极表欢迎。赵蕴玉、余奥公、梁伯言、刘东父、王砥如、方滨生、杨铭仪、何应辉、秦弓林、刘云泉、岑学恭、刘蔚、刘正成、张功矩。
I(不明)
三笠山下忆阿部,招提寺里拜鉴真。学前贤结新亲愿,子孙交(交,衍字)代温故知新。凌雪先生雅正。康巽、陈之中、丛一平、赵茹生。
除了书家以外,在D、E当中还可以看到巴金(1904—2005)、谢冰心(1900—1999)、老舍(1899—1966)等中国文学界作家代表的署名、诗文,对于先生交流之广泛实在是让人惊讶。
02
1963年“中国书法代表团”来日
上记1962年访问北京时的内容,都在《北京的博物馆》一文中有所介绍(收录在日本二玄社《書を志す人へ (给立志于书法的人)Ⅱ》第123—135页,以及《书品》138号、1963年3号等)。1963年,以陶白先生为团长的中国书法代表团来日,一行人抵达关西,刊载了“潘天寿先生的挥毫与作品《兰石图》”与“王个簃先生的挥毫与作品《胡卢图轴》”两张照片,以《于关西欢迎书道代表团》为题汇整成一文(收录在《書を志す人へ (给立志于书法的人)Ⅱ》第136—153页,以及《书品》151号与1964年6号等)。
根据《于关西欢迎书道代表团》一文,造访今井先生自宅的有潘天寿、王个簃、郭劳为三位先生,再加上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木村先生、村上三岛先生、藤冈九波先生等出席进行交流。而拜访杉冈华邨先生自宅的有陶白、顾廷龙等两位先生,以及担任口译的崔先生。今井先生于自宅处,向潘天寿先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席上因为墙上刚好挂有毛泽东主席书写鲁迅诗的复制品,我就想这是个好的话题,于是就试着探询我反复思考但是至今仍然无法理解的问题。“这里有毛主席的作品,作品当中标记着点、圆圈等符号,在其他的作品当中我也曾经看过标有疑问号或是惊叹号。无遑多论,以书法作品来看是非常新颖杰出的。我们现在书写的作品的当中,并没有点或是圆圈,如果一定要标记这样的符号的话,我想一定是很辛苦的吧。我虽然听说过,在新中国书写文章时,提倡正确地使用点或是圆圈或其他的标点符号,但是书法作品当中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又即使是简体字你们认为也是同样的情况吗?”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潘天寿先生详细地为我解答。他说,这件作品虽然是毛主席书写鲁迅先生的诗,但是就如同书写自作诗一般,是以诗的形式来书写的作品,因此书法更加相形出色。以诗的形式来书写,加入点、圆圈的话,我认为更容易阅读,更加好理解。这件作品是以鲁迅诗的作品、毛主席书写的作品、书法很出色的作品三方面来共同评价。但是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主要还是将书法作为艺术作品来评价。作为一件纯粹的艺术作品来评价的时候,是以自己认可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无法让人阅读的书写方法虽然是不行的,但是因为没有添加点或是圆圈,当然也可以使用古老的文字。点或是圆圈是习惯的问题,没有也可以阅读,以艺术作品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态度是可以认同的。这也就是中国“百花齐放”方针的展现吧。
——《書を志す人へ (给立志于书法的人)Ⅱ》第144—145页
引用的部分是潘天寿先生对于今井先生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百花齐放方针的展现”应该可以判断为作为艺术作品(书法)所认知的理解。
03
1980年杭州访问和《庚申访中记》
1962年访问杭州之后,今井凌雪先生在1980年8月与9月到杭州进行第三次与第四次的访问,其间造访西泠印社四次。关于第三次的访问,在《庚申访中记》当中有详细的记载(参照《新书鉴》1980年8月号、9月号)。比如说,在8月26日的记述如下:
听说,西泠印社是一个拥有相当大规模的全国性组织的文化团体,不只是位于孤山内旧西泠印社内的设施,也与市文化部关系密切,与杭州书画社也有关联,对于杭州市文化方面的活动有着极大贡献。现在领导是:名誉社长赵朴初、社长沙孟海,副社长八人分别是王个簃、程十发、方去疾、方介堪、诸乐三、启功、钱君匋,以及刚刚会面的孙晓泉,全国优秀的书画篆刻家们皆聚集一地。另外还有顾问制度,有谢稚柳、曹漫之、胡铁生、赖少其、郭绍虞、吴作人等人。会员在全国有几百人,是非常大的组织。西湖孤山的西泠印社可看作一个象征,也可以看作是个名胜古迹,因此主要活动的范围移至杭州市中心延续着。杭州书画社的商店内宽广的房间里,墙上四处悬挂着吴昌硕的作品。先前发行的《西泠艺丛》杂志上所刊登的作品全都在这,对于吴昌硕作品所散发出的笔力与金石气依旧是十分震撼。离开书画社,探访文物商店之后便踏上归途。
——《新书鉴》1980年8月号第29—30页
从这次访问过了7年后的1987年,今井先生成为西泠印社的名誉社员。但其实从1980年代开始先生便积极地收集相关的资料。事实上,笔者于从1981年到1983年期间在浙江美术学院留学时,还保有受到老师委托记录参访西泠印社,拍摄相关照片及绘制地形建筑简图,然后寄赠给老师的记忆。
04
《西泠印社展:作为鉴赏的参考》
至今25年前的1988年2月到4月,西泠印社所收藏的书、画、篆刻等120多件作品在日本进行展览。这场展览东京展(2月)在东急百货店日本桥店,中部展(3月)在岐阜美术馆,大阪展(4月)在大阪松坂屋三个会场举行,并且出版《西泠印社展》图录(沙孟海题字)。笔者的手边有东京展与大阪展两种图录。今井凌雪、小林斗盦、谷村憙斋(编集主任)、西岛慎一四位先生负责这本图录的要点解说。除了这本精彩的图录之外,在大阪展时社团法人日本书艺院还出版了《西泠印社展:作为鉴赏的参考》这样的小册子。会这样做,应该是因为大阪展是由社团法人日本书艺院、读卖新闻大阪本社、西泠印社来共同主办的吧。在《西泠印社展:作为鉴赏的参考》这本小册子的封面里,记载着这样的一段话:
此次西泠印社展的图录当中,除了展示作品的照片之外,还有释文解说、作者小传、西泠印社介绍、略年表、纪念性的照片资料、印社的风景照片等都收录于此,对于鉴赏的入门应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唯因搭配整体编排,相关图录有所割爱,对于能够提升本次展览的相关事项,在这里进行汇整补充。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有“今井凌雪记”这样的文字。实际上这篇文章也以《西泠印社展:作为鉴赏的参考》为题,收录在今井凌雪所主编的《新书鉴》1988年5月号当中。于《西泠印社展》图录所收的《西泠印社的介绍》(第158—159页),以及《西泠印社略年表》(第174—177页)都刊载在《新书鉴》1988年4月号里。于前面所述西泠印社介绍、略年表应该与此相同。
在此次展览举行的前一年1987年,今井先生就任西泠印社社员。我认为,也就是因为身为一名社员的自负与责任感,而孕育了《西泠印社的介绍》《西泠印社略年表》《作为鉴赏的参考》等一连串的成果。先生调查研究严谨细腻,资料具有高度学术性,然后将这样具有高度学术性的成果普及于一般社会大众的热情,让我感到十分的钦佩。因此,我想透过以下对《作为鉴赏的参考》一书中文段的翻译来加以介绍(由于篇幅的关系,十分遗憾地必须省略相关作品图版)。
在本次展览解说当中,经常出现“篆刻”“印学”“金石”等语。这些文字,对一般人来说过于陌生,而且与本次所展示的书画作品有怎样的关联,首先我想先从这方面着手开始。
(一)篆刻的内容
西泠印社于1904年初创,1913年正式定名、制定立社的序文以及社约,是以招收志同道合的社员为目的的。社约第一条为“本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自鼎彝碑碣,下至印玺泉刀,无不博采旁搜,藉资考古。”大意是,西泠印社是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主要活动,自钟鼎彝器、碑碣诸类,乃至古玺汉印、泉刀(古代的货币)等,皆是研究收集考古的资料。
(二)篆刻
所谓篆刻,众所周知,就是刻印。因为刻印时经常使用篆书所以就取名“篆刻”。在书法展览会上,虽然几乎都设有篆刻这一门类别,其实也可以把篆刻当作是书法表现的一种,只是书写或是刻凿的不同,两者都是透过文字来表现的。文字与书法是一体两面,文字的历史也就是书法的历史。书写文字虽然自古以来就是使用毛笔,但是利用凿刀来刻画,对于文字呈现来说也是重要的方法。在古代就已经将文字称为书契(契为雕刻,刻凿之意),这就足以证明这样的说法。之后刻凿文字的技术慢慢演变成像碑刻一样,直接在石块或是木块上刻凿毛笔所书写的文字。但在印章这一方面,就演变成对于性格上以及对于美的要求。因为使用许多古老书体的缘故,这就不单单只是技术上的问题,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书法领域。
印章的历史与汉字一样古老,可以追溯到殷代。在当时,印章在生活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印章的形式趋于完整则是在东周以后。这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衍生出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为了要取信于彼此以及证明身份而产生的吧。秦以前的印称作“玺”。因为秦始皇将此字作为皇帝之印的专用名称,所以一般的印就称作“印”或是“章”。在唐代则将皇帝之印称作“宝”,所以印也就有了“记”或是“朱记”等名称。在现代来说,则称为“图章”或是“戳子”。因此,印章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种名称。关于信用的印章,特别是证明身份、官职的官印,就必须在制作上倾注心力。虽然不能像书法那样地将名人的姓名传递于后世,但是具有高度艺术性价值的印章也不在少数。先秦与汉代的印称之为“古玺”和“汉印”,后世的篆刻家视之为印章的典型而高度推崇。当时的印章多以铜或是金、银铸造,印文多以铸出或刻凿而成,并且直接钤押在封泥之上。使用朱泥是因为纸张的普及。
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年号、收藏者印章的习惯,据说是在唐代以后。而书法家或是画家使用自己印章的例子,在宋元时代就可以察见。因为印章原本是使用铜、玉或是象牙等这样坚硬的材料,所以书画家自己是无法刻凿的。但是在元代末年,发现了花乳石这样任谁都可以下刀的美丽石材,于是乎书画家开始刻凿自己的印章了。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加上当时学者文人的金石兴趣,喜好篆刻的人数逐渐增加,广泛地流行起来了。所以从明代中叶至清末大约500年间,透过师承以及地区的不同而产生了许多流派。其中主要有以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以何震为首的徽派,程邃的皖派,丁敬的浙派,邓石如的邓派等。属于浙派的印人当中,除了创始者丁敬之外,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钱松、赵之琛等人,因为都来自杭州,所以有了“西泠八家”之称。西泠印社便是继承了这样的传统,更撷取各派所长,进而发展印学使之兴盛昌隆的组织。
(三)印学
篆刻是透过古代文字篆书来创作,因此从事篆刻必须要了解汉字生成发展的原理、变迁。篆刻的使用在书画上来说是很普遍的,对于书画诗文也是必须要详加要求的。实际创作与欣赏鉴识,将这两者融会综合并且善加利用、进而表现是非常困难的。这样努力期许的目标,是当时艺术家的理想。印学、书学等词语的产生,是因为书法篆刻不单单只是一门技艺。虽然说是印学,但是并不是具有理论体系的“学”,应该看作是从事篆刻的人的一门必要的基础教养。
(四)印谱
学习篆刻时,不可或缺的就是印谱。所谓印谱,就是将印盖在纸上并且结集成册。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周秦以来的古印的印谱、集结近代名人刻印的印谱。前者称之为古印谱、古铜印谱、汉铜印谱,后者则有近代印谱、名人印谱等名称。印谱相当于书法的碑刻法帖,碑帖的原拓本就如同将印章实际钤押而制作成册的原钤本,或者称作实押本。钤就是押印、盖印之意。相较于原钤本,也有摹刻或是透过照相制版印刷的复制本。原钤本之所以贵重,就是因为与碑刻法帖的原拓本具有一样的意义。古玺汉印,是从当时的坟墓当中挖掘发现的,在宋代就已经开始被爱好金石的人们所收集珍藏。虽然当时也有编辑印谱,但是已经佚失了。现在能够见到最古老的印谱,是明代的《范氏集古印谱》。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一套十本现收藏于西泠印社,与其他著名的印谱于此自展览会当中一起展示着。
(五)金石
金石此语,在谈论到西泠印社时经常使用。此二字虽然也有其他的意思,但在书画篆刻当中是指古代的青铜器与石碑。青铜器即使没有铭文也是可以当作鉴赏研究的对象,但是提到金石学,就是研究刻在青铜器、石器上面的古代文字的学问。在清代,透过相关年代的实物考证,依据正确的证据来辨别、订正古籍文章、记事的考证学学风相当兴盛。因为牵涉到上古时代,所以在进行考证时,首先必须要能够正确无误地辨别刻于青铜器、石器上的文字。这也就是金石学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当中,学者们深受古代文字的美妙以及深远的意义所吸引,于是提笔振书的例子是不在少数。那么,对于古代文字抱持着浓厚兴趣的篆刻家、书法家,在将目光朝向金石学时,便理所当然地撷取殷周的铜器铭文或是秦汉的石刻文字的美妙以及技法,用于自己的书法作品当中。比起以王羲之为首但是经过重复翻刻的法帖,保存当时刻凿文字原貌的碑刻文字更能够传达出书法作品的真实面貌,于是孕育出了尊碑的主张。西泠印社的运作继承了地区的传统,同时也在这样的时代潮流当中展开发展。
(六)时代背景与影响
以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四人为中心的西泠印社创始者,不只是为了社团而组织活动,甚至也建造聚会场所。这个场所位于杭州名胜西湖的北岸,靠近孤山的西南部,散落在从山顶延伸到湖岸所建的优雅园林当中。现在的收藏品、建筑、占地、园林等,都是在浙江省博物馆与杭州市园林管理局的保护之下进行管理,而印社的一般性业务则在市内进行。当然,展览会或是重要的聚会等都会在孤山社址举行,平日也是开放给一般民众参观。观光客的足迹沿着被树木包围着的印社建筑与充满着风情的小径而绵延不绝。
在印社山顶的广场有文泉与闲泉两个细长的池塘,广场北侧的中心有华严经塔。周边有观乐楼、三老碑石室、四照阁等建筑,在东北角地势较高的地方则有题襟馆。
题襟馆自清光绪中期以来持续作为金石、书画家以及上海书画会会员的集会场所,位于当时上海的四马路,也就是现在的福州路之上。在最初的上海书画会会长汪洵殁后,由副会长吴昌硕继任。西泠印社创社之际,为了远避尘嚣而选择将题襟馆搬到腹地内(杭州)的新建筑。
印社创立之后,上海相继创立了豫园书画善会(1909年),宛米山房书画会(1909年),上海书画研究会(1910年)。作为日本的美术团体拥有悠久历史的“日展”也是在这个时期,于1907年开始举行展览。所以由美术家的结社组织这样的活动,可以看作是反映当时社会情势的一般现象,但是这些社团为何都集中于上海,我们有必要从其他的角度进行来思考。
醉心于书画篆刻、迷恋于金石的人们,看起来虽然是疏于社会情势,甚至态度是不怎么关心,其实是内心纯真容易受到伤害所致。因为社会的变动而大受打击,这都完全地表露在作品当中。清朝中期以降,受到各国开港通商的要求,其实是受到以武力为依靠的威吓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再加上社会性的矛盾逐渐浮现,叛乱四起,丧失威信,因而产生辛亥革命。透过历史年表,可以看出重大的事变动乱接踵而至。鸦片战争(1840—184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义和团运动(1899—1902)、辛亥革命(1911)、五四运动(1919)、第二次中日战争(1937—1945)等。这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动荡的时代,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时艺术家的作品。
上海于1943年因《南京条约》被迫开港。通过几乎是半强迫性的贸易行为,使得当时扬州、苏州等江南都市逐渐衰微,上海则受惠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迅速地发展成为贸易港口。之后的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对江南地区的破坏,而上海则因为受到各国租界的保护,治安良好,富商、书画家从各地陆续搬迁于此。辛亥革命之后,又迎来从北京去职的高官们,使得上海的艺术界更加地热络兴盛。
西泠印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继上海各个艺术团体之后所组成的社团。虽然活动场所在杭州,如同题襟馆的转移改建一样,并没有失去与上海书画坛的互动。与上海众多团体不同的是,印社以“保存金石、印学研究”为第一目标。当时的社会形势导致部分贵重文物经商人买卖陆续地流出国外。现存于三老石室的《汉三老讳字忌日记》就是印社同人赶在其将流出国外之际,通过努力才得以保留下来的重要文物。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如前所述曾任上海书画会的会长,上海书画会为上海书画坛的重镇。他在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前四年、即1927年时去世。所以吴昌硕作为一名艺术家来说是相当幸福的,他的晚年应该相当精彩,但是从传记得知,他其实过着非常质朴的生活。吴昌硕17岁时,故乡安吉县遭受饥荒,适逢太平天国军队与清军发生冲突,到处都发生骚乱,他与父亲逃到县外避难,5年间过着打杂活与啃食木条草根挨饿的生活。我想也就是在这样的困苦中培养出的坚强意志与对乱世的愤慨,造就他书画作品中强而有力的表现。与吴昌硕同为中国近代书画坛巨星的赵之谦,也尝过同样的苦难。赵之谦大约30岁时,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到他的故乡绍兴,导致他流寓于温州、瑞安之间,在逃亡福州途中,妻子不幸逝世。后便以“悲盦”为号而广为人知。赵之谦性狷介,固执己见,自己也曾经说过受到许多人憎恨。我想他书画当中那种难以接近的严酷,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抗。
在西泠印社的活动当中,不能够忽略的就是出版活动。名人的书画印谱的复制,金石书画相关著录的覆刻都在相当热络地进行。我试着想要一探全貌,但是很可惜没能完成。当中,我对于透过照相印刷的书画复制,也就是取代拓本改为印刷为主的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这一个问题感到非常大的兴趣。在日本,初期的书法名迹印刷复制当中,以日下部鸣鹤、河井荃庐、前田默凤、近藤雪竹等11人为主的《谈书会集帖》为代表,于1907年发行。之后,日本法书会的《书苑》在1911年出版。
(七)吴昌硕殁后
吴昌硕殁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画坛有了新的发展,在西洋或日本学习的留学生,将新的技法带回中国。但是,书法篆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很少有新的技法、思考的引进,所以看不到像绘画那样巨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博物馆制度的整顿,印社前人们收集金石、书画篆刻作品及保存的工作,都交由博物馆代为执行。而伴随着博物馆制度的完善,曾经无法亲眼观看的贵重的亲笔墨迹,现在都能够公开展示。并且,因为考古发掘的盛行,新见甲骨文字、木简文字相继出土。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转换现在在书法方面以金石为中心的思考,例如说,“从碑版学习字形,从当时的真迹学习用笔”之类的思考。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西泠印社对于新人的培养也注入了一份心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马上前往西泠印社,拜访的都是当时拥有丰富知识的专业人士。当时书法篆刻的爱好者与日俱增,在各地文化宫或是单位的社团里都在热络地培养新人。在大学里,要将书法篆刻在西洋体系的学校制度与学问体系当中定位是很困难的,无法以绘画那样的教育方式进行。但是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设有“书法班”,让以日本为首的世界各国留学生都能够学习书画篆刻。西泠印社于1987年举办了“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2318人投稿,每人提交5至9方篆刻作品。经过初选,有250件作品入选,编入作品选图录。在图录的前言里,对于审查的情况、评价的标准有清楚明了的说明。入选、获奖的作品风格多样,技术水准的确不凡。特别以20、30岁的年轻一代居多,我觉得他们的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今井凌雪于中国美术学院讲座
(八)关于展出作品
当时,中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以谢稚柳为首的“鉴定组”,正在巡回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物商店,鉴定所收藏书画作品的真伪与好坏,并且编辑制作目录。其时,除了有名的作品之外,众多的博物馆当中究竟藏有什么样文物还是无法一探究竟。想到中国过去伪作盛行的情况,可知鉴定组的工作有多么重要。过去收藏于西泠印社的作品,虽然对于以什么样的形式,在什么地方保管等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本次展览的计划当中,以印社所提出的展出目录为基础,经过与日方反复的协议与挑选,以及考虑到会场的大小、印刷质量等,精选出的作品受到了极大的期待。特别是书法,其学习研究的对象受限于古代名人的书作笔迹,这些书作任谁都无法占为己有,因此,气势生动的墨迹,或是拓本都将透过照相印刷的复制品来当作临本。即使印刷术不断地进步,但印刷品与实际的作品还是不完全相同。因此可以利用本次展览的机会,好好地比较实际作品与印刷品的不同。实作一旦印刷之后,墨的颜色与纸的污垢会以同样的调子出现,比起实作,印刷品所呈现纸色会变得相对暗沉,因此墨色就会变弱。拓本中点画的刻口(在中国称之为“字口”)部分则会变得不锐利,丧失了立体感。所展示的书画作品都具有大约一两百年历史,因此散发出适当的“古味”。欣赏作品的古色古香是非常重要的。对展出的作品作者,虽然各人所关注的重点不同,但是还是以诗、书、画、印为一体来思考创作。书画篆刻虽然能够靠感觉来领略欣赏,但是诗词文章如果没有一定的素养是无法欣赏的。当然,或许有些不是表现于书画、篆刻的词句,如果试着翻阅图录释文,相信应该可以加深对于作品的鉴赏。展出的作品大概可以分为印社前人的作品,以及与印社相关者的作品。以下就以印社前人与吴昌硕的书法作品为中心,来提出一些感想。希望对鉴赏能够带来帮助。
1.印社藏前贤作品
(1)金农《漆书轴》
所谓漆书,并不是用漆来书写,而是利用刷毛来书写,横画厚重,纵画锐利劲细。这种书风广为人知,出乎意料的是在墨色当中可以感受到变化以及感情温度。因为落款靠紧左边书写,与本文隔出一段空间,因此整体作品章法别有一番风味。印章的用法也是具有相当的效果。
(2)郑燮《杂体七律轴》
利用楷书,乃至于行书的用笔,精彩地将各种书体统一起来。虽然有点技巧性,但是可以特别注意充满敏锐生动的笔尖用笔。
(3)丁敬《行书七律轴》
我觉得这是一件格调非常高的作品。特别是第一行的用笔摇摆的方式,让人十分地享受其中并且轻松自在,毫无任何压迫。行末的处理以及变化也是相当精彩,可以与题襟馆内刻石的拓本,以及《砚林诗墨》来相互比较欣赏。
(4)王文治《行书七言联》
这是与浓墨宰相刘石庵相互并列,被世人称为淡墨探花(探花是科举考试中第三名之称)的王文治广为人知的一件作品。此件作品富有变化的墨色,精熟的运笔,以及不标新立异、中规中矩的结构章法当中,肥瘦、大小都非常巧妙地配合,没有一丝腻厌之感。
(5)蒋仁《行书沈石田安居歌轴》
此件作品因为字数多,所以看起来相当活泼热闹。利用与丁敬相似的手法,可以充分享受不做作、发自内心的运笔之美。
(6)奚冈《行书五言诗轴》
这是一件非常流畅的作品。虽然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却充满力量。即使第三行有点窄小,并不会感到任何的不自在。一旦想象到当时书写在白纸上的挥毫姿态,就令人十分雀跃。
(7)伊秉绶《隶书五言联》
虽然是非常特殊的书体,但是还是相当熟稔地、自然地表现出来,可以看到如同水墨般的墨色之美。
(8)赵之谦《临白驹谷题字轴》《五言诗四屏》
一般说来郑道昭所用笔法是圆笔,但也有出乎意料的方笔。《白驹谷题字》就是会让人这样联想的作品。这是一件可以充分感受到赵之谦用笔方法的杰作。受人委托所作大幅作品,经过五年的时间,在连日阴雨之后终于放晴,心情爽快之际一气呵成,这是配合当时的心情来完成的作品。《五言诗四屏》也是充满力量的书作。在第一个字的末端的用笔,向右下牵引,这样的用笔法随处可见,对于学习这样技法的人来说是相当好的模板,但是如果只是学习外在形式的话,那就会令人生厌了。在利用特异技法所产生的效果的同时,也必须要以自然流露的表现为佳。
(9)吴昌硕书
吴昌硕的追随者很多,但是论及线条的浑厚却无人能及。这与其说是他学习《石鼓文》的体会,倒不如说是他在学习《石鼓文》当中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吧。这样的笔法,不只是篆书,隶、楷、行、草各体,甚至是在画法当中都产生影响。结字简洁,字体架构确实感受到安定的存在感。因此在纸面当中,不管是要向哪一边接近靠拢,都不会失去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精神力量,是比较《西泠印社记》的原迹本与刻本之间差异的依据。
(10)沈曾植《临碑四屏》
一般认为,他是融合了汉碑、北碑、章草之后,树立了独自的书风。在看了这件作品之后,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沈氏受大小“二爨”的影响是最大的。沈氏的行草书与其说是受到章草的影响,倒不如说是具有《爨宝子碑》的书法风格。乍看之下或许过于柔弱,却是一件值得好好品味的作品。
(11)盛庆蕃等九家《春水流年题咏》
每家都书写“永和九年二十六癸丑……”这应该是在民国2年(1913)举行兰亭会时所集结的诗文。虽然吴昌硕有诗作录入,但从行间小注记载得知,当时他可能因为疾病而没有参加。据说也有来自日本的与会人士。从印社所提供的资料照片当中,有“西泠印社兰亭纪念会盛况”这样的纪录(约1927年),1927年是丁卯年,并不是癸丑年,这有可能是在当年举行的纪念会吧。
2.社员作品
丁仁、王禔两人的作品,虽然看起似乎是刻意控制笔意的书写,但其实是非常细致且明亮的。叶铭、吴隐两人的作品,虽然同样都是取法于吴昌硕,也都发展出各自的风格,但是论及气魄的雄大还是无法与吴昌硕相提并论。马衡的作品则让我们看到了如同学者风范一般扎实谦逊的用笔。张宗祥的《七绝》,虽然在章法、用笔当中感受不到强烈气势,但这也是经过长年积淀下来的风格。沙孟海的书法,拥有能够与吴昌硕相抗衡的气力,但其书法风貌还是让人容易联想到苏东坡的字。关于绘画虽然没有什么资格谈论,但印象当中有罗聘所画的金农及丁敬身像。还有任颐的《酸寒尉像》也十分精彩。酸寒是贫穷的意思,尉则是官吏。之前听说这件作品当中的吴昌硕穿不惯官服,并且摆出难忍酷暑的样子。在印社实际观看这件作品时,吴昌硕所摆出的姿态是清朝官吏行使礼仪的样子。据说这个姿态是双手首先于胸前交叠,接着两手迅速地松开放下。不管怎么样,这是一件可以让人充分联想的精彩肖像画。
05
交游的佐证
于文末《附录》中所记载的略年谱中的圆形数字 1至18是于日本第48回雪心会书作展特别展示《今井凌雪与中国书法家们》(2013年3月,奈良县文化会馆)所陈列的作品(详细请参照《新书鉴》2013年5月号、6月号)。本稿特别针对10、12、16、17这四件作品以交友的佐证来略为阐述。
10沙孟海《行书对联》:“净心抱冰雪,努力爱春华”
这件作品是1988年沙孟海先生担任名誉馆长,于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举行“雪心会选拔书法展(杭州展)”时所赞助的作品(11、12、13的作品也是一样)。从作品当中可以感受到沙老的魄力,他热情激励一心致力于迈向书法之路今井先生,在右联有“日本雪心会诸先生鉴正”,于左联有“沙孟海集古诗句”等句。
12刘江《甲骨文轴》:“雪心雪心,书艺如春”
上述于“雪心会选拔书法展(杭州展)”之际,刘江先生作为中国方面的沟通窗口,提供了多方面的协助。因为与今井先生之间的老交情,于访问日本之际拜访了今井先生于奈良的住所。这件作品是以甲骨文字挥毫书写八字,刘江先生也曾经在杭州展时发表致辞。
16启功《徐青藤书赤壁赋真迹一卷跋》七绝三首
释文:
户外青藤减故枝,阶前云影覆方池。女贞秋叶纷纷落,冷和先生绝调诗。才命相违为任真,纷纭祟兆不堪论。鹧鸪声即南词谱,莫问登场潦倒人。一粟飘摇宦海中,东坡身世古今同。狂挥醉墨无成法,闲气山阴有旧风。青藤先生书《赤壁赋》真迹一卷,丁丑夏日获观,因题俚句三首。长白启功,时年周八十又五。(丁丑,1997年)

◎沙孟海先生题杭州展展标
17启功《董香光尺牍草稿六通一卷跋》
释文:
右沈绎堂旧藏《董香光尺牍草稿六通》合装一卷。香光八法,自颜书《多宝塔碑》入手,复寖馈于宋刻所谓晋唐小楷诸帖,然扩以题榜,竟无所成。及获见唐摹硬黄以及写经旧迹,乃实证笔法,皆见《容台集》中自述之语。其得厕身于宋元诸贤之后,与二沈、文、祝一角短长,盖有以也。所传真迹中,手多豪放之笔,有时流于率易,七十以后指顶真书,结实板鞭,愈小愈密,而骎骎入古,直登神品矣。此卷其中年之笔,添注涂改,略不经心,而颜杨胜概,具见其中。昔人或谓,香光笺牍,多请托之作。顾观其措辞,典雅之中,具微婉之致,足使受者必不能却,以文章论,亦可以益人神智。世推此公书画,主盟者今知特其余事耳。丁丑初秋,启功。
启功先生的两篇跋文,是针对明代著名书法家徐渭与董其昌的作品所撰写的。1997年夏,启功先生于今井先生公馆欣赏这两件作品,回国之后书写了这两篇跋文。听说启功先生曾提到“关于徐渭,书法的高超能力不在话下,所书写的绫本是明代特有的东西”,又提到“关于董其昌,尽管是尺牍但还是能够充分感受到集字《圣教序》的风格,对于董其昌技艺之高超让我感到十分钦佩”。可以想见,在名品面前两人相谈甚欢的样子,充满着文人雅趣。这样的聚会,就如同明清的知识分子聚集于沙龙一般。启功先生去世后不久,今井先生便前往启功先生的墓前祭拜。今井先生曾说,“在启功先生的墓前伫立许久,一边读着刻于墓石上的铭文,一边回忆起与先生的点滴过往,双手合十之后便离开先生墓前。”从那之后,今井先生就没有再访问过中国。先生丧失知音的感伤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06
结语——盼望今后真正的中日书法交流
今井先生的逝世,不只是日本书道界、书道教育界的巨大损失。作为中日书法交流当中无法替代的存在,这对于中国书法界的影响也是无法言喻的。这里介绍的文章资料,不单单只是今井先生致力于推动中日书法交流的验证。今井先生的中日交流足迹,更是在20世纪后半叶中日书法交流史上重要的一幕,以“真正的中日书法交流”为目标的今井先生的精神,应当深刻地刻在记忆当中。今井先生于生前曾经对笔者说:“至今(如同今井先生出生于战前的时代)虽然因为语言上的隔阂而只限于礼仪上的交流,今后(如同笔者出生于战后时代)透过语言文字,必须进行真正直接性的交流。”这一番话,对于笔者来说担负着促进中日交流的责任感,时至今日一直成为支撑的力量。今后也希望西泠印社能够担负着一部分的责任,进行“真正的中日书法交流”。
必须提及的是今井先生与西泠印社、中国的相关事迹,除了上述所记之外是还有许多没有被提起,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另外无法附上相关的图版,于最后聊表歉意。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