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5日 A厅
王达此卷本为王蒙《听雨楼图》后面的一段跋文。整卷分为六部分,先为玉雪坡篆书听雨楼三字引首,之后为王蒙听雨楼图,后面为王蒙、倪瓒跋,再者为好友十八人唱和,这之后为王达听雨楼诸贤记,最后为陈颀题跋,讲述该卷的来历以及之后该卷的命运。

▲2020西泠秋拍
图录号: 941
王达[明] 听雨楼诸贤记卷
纸本 手卷
1407年作
著录:1.《铁纲珊瑚》卷五,朱存理,明弘治年间刻本(1480 年左右)。
2.《清河书画舫》卷十一,张丑,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1616 年)。
3.《续书画题跋记》卷五,郁逢庆,明崇祯年刻本。
4.《珊瑚网》,汪珂玉,明刻本。
5.《佩文斋书画谱》,卷一零零,孙岳颁,清康熙四十七年内府刻本。
6.《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一,卞永誉,清康熙年刻本。
7.《赵氏铁珊瑚网》卷十五,赵琦美著,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响泉集》卷十三,顾光旭,清乾隆五十七年刻嘉庆增刻本。
9.《江村销夏录》卷三,高士奇,清乾隆刘氏修洁斋刻本。
10.《书画总考》,高士奇,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全浙诗话》,卷二十六,卷二十七,清嘉庆元年怡云阁刻本。
12.《辛丑消夏记》卷四,吴荣光,清道光刻本。
13.《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八,陈田,清陈氏听诗斋刻本。
14.《珊瑚木难》卷一,明朱存理,民国乌程张氏适园丛书。
15.《东青馆集》乙集卷七,张鉴,民国嘉业堂刻吴兴丛书本。
说明:郑道乾鉴藏并题签。
按语:展卷“当仰其清风素范,益励其德哉”。据史料记载,王蒙《听雨楼图卷》元代藏卢士恒家,明初归沈成甫,成甫即为自己一座临溪的小楼题名为“听雨楼”,并于永乐五年把图卷寄至京师请王达作记。后来沈成甫将此卷赠予沈周的祖父沈孟渊,沈孟渊为此卷专门建造了一座“听雨楼”,并将此卷代代相传,至沈周时尚在其家。后来迭经大藏家项元汴、宋荦、成亲王、吴荣光珍藏守护,并累见于明清书画著录。“听雨楼“的故事就这样被越来越多文人雅士演绎、丰富、传承。而今,王蒙《听雨楼图卷》已佚,本拍品王达《听雨楼诸贤记》显得更为珍贵,它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元明之际苏州地区文人唱和雅集的盛况,也向我们呈现了笔法精妙,一派元人气象的书法精品,简言之,王达《听雨楼诸贤记》彷佛不只是一件单纯的书法作品,更是六百年前元末明初文人意志的传承。
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这是元代人撰写元代人传记的珍贵稿本。
113×24.5cm
估价RMB: 3,000,000-5,000,000

而陈颀题跋为成化十六年(1480),其中提及这幅画被沈诚甫收藏之后递藏到苏州沈澄之手。沈澄为此卷专门建造了一座“听雨楼”,并将此卷代代相传,至沈周时尚在其家。后来迭经大藏家项元汴、宋荦、成亲王、吴荣光珍藏守护,并累见于明清书画著录。另李恩庆有听雨楼图临本,今藏于故宫博物院,在题跋中提及王达此题跋。

该卷款识“时永乐五年岁丁亥二月初吉,翰林侍读学士奉□大夫锡山后学王达识”,可知作于1407 年。王达字达善,无锡人,根据《明实录-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八记载:(永乐五年六月乙未)翰林院侍读学士王达卒。王达洪武年间中举明经,以荐擢侍读学士。参照《听雨楼诸贤记》,王达明确提到:自叔明先生以下余髫年曾事之,自来仪以下予少年时曾交之。则知其与姚广孝相识甚早,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后作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在永乐皇帝即位后为心腹,那么王达入翰林院为学士,除了自身才学之外,可能主要得力于姚广孝的举荐吧。

王达作为《永乐大典》的总裁之一,也可证其才气之过人。原本解缙受命编修《文献大成》,后成祖觉仍有纰漏,有命姚广孝、刘季箎与解缙重编,另特要王景、王达等五人为总裁,历时五年,于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修成。

听雨楼原为卢山甫自家园林,即为卢氏楼观,曾经倪瓒、王蒙等人在此应卢山甫之邀一同欣赏燕文贵《茂林远岫图》,倪瓒题跋并钤印其上。题跋时间为至正乙巳,即为至正二十五年(1365)。诸多名士即有雅会之好,而到王达书跋文之时,见王蒙《听雨楼图》及后面诸多或侍奉或相识人之文字,见字如面,定为感慨万千。

元末的苏州是一个雅集之风盛行的地方,除卢山甫、卢士恒父子之“听雨楼”之外,其他如郭十友聚集的“北郭社”,由天如禅师住持的狮子林,陈惟寅、惟允兄弟之“渌水园”,吴县尹张德常之世寿堂,光福徐达左之“耕渔轩”,太仓陈彦廉之“春草堂”等,皆为文人名士雅集之地,也为鉴藏雅会之地。而今只见王达《听雨楼诸贤记》,其余散失殆尽,或为一大憾事。

《续书画题跋记》卷五,(明)郁逢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根据《诸贤记》文字,字里行间中无不体现出对或曾事或相识之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其曾听闻卢士恒家中藏此卷,后提到沈诚甫将此卷寄与王达,并希望在后面作记题跋,于是“始得焚香展卷”,顿觉“清风凛然,毛骨顿爽,予复何言”。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元末明初之时,跨越了两朝的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留下许多元代文人的珍贵资料。

《珊瑚木难》卷一,明朱存理,民国乌程张氏适园丛书。
王达作为王蒙倪瓒后学,而王蒙亦为赵孟頫外孙,因胡惟庸案死于狱中,王达书法绝类赵孟頫也可以说是一脉传承。王达墨迹极少,王绂《竹炉煮茶图》上存王达题诗。该卷尺幅较长为我们展现王达书法精妙之处,与赵孟頫《妙法莲华经》相似。也可看出其当时赵字的广泛流行和赵字的广泛承认度。

《辛丑消夏记》卷四,吴荣光,清道光刻本。
该卷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雅集的盛况,也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为我们展现了元末明初跨越两朝后辈对于前辈的缅怀之情。也为我们展现了王达墨迹的精妙和明初书法尚未过度到以二沈为主流之时的特征。此题跋卷以一种著书立说的形式将元末和明初吴中名士的记忆保留下来,使得雅集变为以苏州为文化中心的文人雅士的普遍认知,并使吴地的文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我们才能才能够在此卷中得到如此的感慨。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