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观看 本场图录)
研朴堂藏古代供石暨文人清供雅玩专场

研朴堂故主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关心爱护沪上诸多书画名家,文革风波过后,历经浩劫,前辈大家之间的惺惺相惜令人动容,其高迈风骨亦留存于鉴赏雅玩,代代相传。
本专场研朴堂后人友情提供重要标的一组三件,便是“李研吾珍藏古物、陆俨少书、徐孝穆刻”三老共赏之绝妙珍品。
英石底座铭文: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为研吾同志写白香山咏石诗句,甲子春月,陆俨少记,孝穆刻。
只见英石赏石体态嶙峋,顶部嵌空玲珑婉转,底部具峰峦岩洞之状,正如春云初起,万叠争飞。石表极为皴皱,沟壑脉络皆曲折涟漪,如群峰巉岩,亦似缥缈波涛。石色青灰,表面干涩,较少包浆,尤如干裂秋风,意境沉郁萧森,更显古拙苍茫之气。

合米万钟藏玩“谿云”英石供石摆件、灵璧石小米拜石供石摆件、配以米万钟行书立轴 一组三件
石中部呈束腰结构,底部修冶收缩,为明代赏石崇尚奇逸灵动的造型特点。与宋元时古朴浑厚,平淡天真的风格不同。此石宛转而生奇,玲珑而生巧,气韵生动,如溪山云霭,尽灵秀飞动之妙,洵奇物也。
篆书铭米万钟“仲诏石玩”印 
石名“谿(溪)云”,暗合苏轼《行香子》词: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赏石木座题句为李研吾上款,由著名书画家陆俨少所书,竹刻大家徐孝穆所刻白居易《双石》诗句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笔走龙蛇,婉转流丽,为石增辉。今之好石者能得幸以见米芾、米万钟联结一体, 时空交错,自是感怀不已。

原配木座底座题句 “甲子春月为硏吾同志写白香山咏石诗句”
木座呈几案式,台面为平面,中部挖随形凹穴以嵌入赏石。座以整块木料雕成,宽广厚实,使赏石整体的视觉中心降低,更觉沉稳敦厚。木座腿部外翻呈卷云形,线条流畅宛转,与赏石之造型得以呼应,浑厚质朴之中仍见灵巧匠心,亦体现明代审美之情趣。


整体视之,赏石造型若一高士伫立,头戴帽冠,含胸垂首,低头拱手,呈揖拜之姿。

所配木座以一木整挖,随形而制,直壁,底承长方形足,台面隆起,饰一周连珠纹,挖随形凹穴以嵌入赏石底部,契合紧密稳定。表面包浆温润,造型端庄挺拔,更突显赏石瘦劲、高耸之势。此外木座还锁定了看面与视角,更突显出“小米拜石”的主题。

白居易《双石》末句: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三件佳品,三位老友,先贤咸集,名家旧藏,甚为难得。
此番佳趣,当为知者所重。
米氏文房藏石各具形胜,奇巧殊绝,皆为珍品。后此石辗转流传三百余年,至近代藏于李研吾先生处,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高凤翰 “小方壶” 赏石,同为斋中清供,洵为百年古物。

李研吾又配以米万钟行书立轴 “自把玉簪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笔法精细,豪迈大气。旧配轴套,上有题签“米万钟行书”,钤“李硏吾选藏”朱文印。
据研朴堂少主人回忆,此件米万钟书法立轴为其父李研吾于60年代自上海文物商店购得,并配布囊及题签。




▲2020西泠秋拍
今一旦得是数山,坐四方之胜,岂不幸欤
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与米芾同有泉石之癖者,不仅有其明代后人“石痴”米万钟,风流犹前人肩,还有赖于其他文人的参与。
明代以来,文人画家寄托山水之思于赏江南山石之趣,其中即有文征明。太湖石不仅是文征明的画中经常出现的元素,还是他书斋中常伴之长物。

石背面修治较平,断如陡崖,上有文征明题刻,铭曰“云峰永宝”。正如文征明题刻所云“似云非云,停云于斯”,石如烟霭云涛,吞吐变化,灵气十足,恰与文征明之书斋“停云馆”名称相合。



▲2020西泠秋拍
明·文征明藏太湖石“云峰永宝”供石摆件
铭文:1.云峰永宝。征明(白)。
2.似云非云,停云于斯。征明。
说明:此件供石原配明代鸡翅木底座。
带座高:41cm 座长:26cm
RMB: 500,000-800,000
藏者简介: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别号衡山居士,斋名停云馆,江苏苏州人。贡至京师,授翰林院待诏。文师吴宽。书学李应祯,擅行草与小楷,尤其小楷温纯精绝。绘画初师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诸家,于山水、人物、花卉无所不精,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来源:研朴堂主人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此块太湖石立峰,上尖而下阔,质地细腻坚密,石表苍润嶙峋,有明显的风化剥蚀,抚之却光滑温润,为时常盘玩供养所致,可知为主人心爱之物。石体多孔洞,嵌空玲珑,连环贯通。如文征明之曾孙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
这块太湖石不仅是文征明创作的灵感来源,还是他隐逸山林的精神寄托,以如云峰之石供于停云馆中,独坐晤对,水声山色,可竞来相娱。



▲2020西泠秋拍
明-清·天坑石“天池”供石摆件
说明:供石原配红木底座。
带座高:25cm 座长:24cm
RMB: 80,000-120,000
来源:研朴堂主人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此石造型奇绝,从多个较角度观赏,各具形态。石呈横势,隆起处经盘抚摩挲,色泽浅而温润,质地细密。岩脉曲折扭转,呈波折结构,相互层叠挤压,如云水婉转。

▲2020西泠秋拍
明·黑太湖石“远航”供石摆件
说明:所承木供石原配鸡翅木底座,为几案式,束腰,四内翻圭足,台面为平面踩边,中央挖随形凹穴嵌入赏石,造型简洁端庄,重心沈稳,具有明式意味,与赏石之气韵相衬。
带座高:35.5cm 座长:33.5cm
RMB: 50,000-80,000
来源:研朴堂主人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太湖石横峰,形似连绵峰峦,又如波浪涟漪,由左至右逐级升高,坡壑明显。因受水流激啮而多孔洞,清润灵动,得天划神镂之巧,嵌空玲珑之致。左侧石体略薄,突兀呈脊稜状,锋芒凌厉,廉刿如剑戟,有向内合围之势。


▲2020西泠秋拍
清·英石“如意”供石摆件
带座高:24.5cm 座长:37cm
RMB: 120,000-180,000
来源:研朴堂主人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供石原配黄花梨山形底座,台壁竪直,台面隆起,如山崖层峦,逐层抬高,至顶端开五处随形凹穴嵌入赏石下端,并使一端太抬高,以突显赏石之态势,匠心精妙。
石表上端平滑圆润,高低起伏处如龙之鼻、额、眼眶之形;下侧多涡孔窍穴,褶皱嶙峋,又极似斑斑龙鳞,亦如龙须怒张,鬃毛鬣鬣,形神兼备。石色上层青灰,下层黝黑,色泽分明,似龙出于渊,驾奔涛,卷溟渤,露头角白浪。


▲2020西泠秋拍
清·灵芝“浮云”清供摆件
说明:下承红木架式底座。
带座高:32cm 座长:17cm
RMB: 30,000-50,000
来源:研朴堂主人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2020西泠秋拍
明·昆石“观云”供石摆件
带座高:52.5cm 座长:26cm 座宽:22.5cm
RMB: 50,000-80,000
来源:研朴堂主人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底座出版:丁文父《中国古代赏石》第139页,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
供石原配木底座,呈长方形,中部束腰,平面台面起鼓踩边,中央挖随形凹穴;束腰之上的台壁为直壁,下部分外膨满覆卷云纹;底足整挖而成,分立四角,兜转有力并饰相同的卷云纹。该座包浆醇厚,整体造型端庄、壮硕,装饰随意,浪漫,具有典型的明式风格。
此石呈黄褐色,表面多颗粒状晶体,高低起伏,突隆累累,即为《长物志》中所言“核桃块”一类。石表因长年抚摸而形成包浆,过度自然,隆起处光泽莹亮温润,凹陷处表面枯涩,因土渍沁积,色泽较深。


▲2020西泠秋拍
元·灵璧石“春笋”供石摆件
带座高:19cm 石高:15cm 座长:14cm
说明:供石原配紫檀底座,雕刻有左右对称的卷云纹饰。
RMB: 无底价
来源:1.泥留斋旧藏。
2.研朴堂递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出版:丁文父《中国古代赏石》第215页,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2年。
此石呈立峰状,上尖下阔,巍然秀润。上似扁斧,下成矩形,左下部有一孔洞分别向左侧和后部通透;前面倾斜,后面平直。石形方圆相兼,嵌空玲珑,浑厚朴拙,即丑又怪,虽擅一拳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
石表沟壑纵横,有纵横粗线痕,或开如断裂,或坳坎逶迤,纵横包络,若龟兆,若蚕丝,如青蚓之走泥,似黑虬之鳞甲。石色岚翠,青绿间杂以黄、白色岩脉,白者如山间曳云,黄者如抹霞返照,背面遍遗朱色石皮,如东坡之赤壁。久经摩挲,隆起处覆以浓郁的包浆,敷腴如腊,更觉莹然光润,平滑灵秀。
细察此石修治,后面上部有人为的断面。前面的线痕曾经刻划,但因为年代久远,其边沿已现磨痕。左下部孔洞的四周无雕凿痕迹,洞壁表面与石体表面节理也一致,因此孔洞应为天成。底面经截锯子而成,因此十分平滑,但已有磨痕,表明此石原无底座而直接立置于书案等家具上。据研朴堂少主人回忆,此供石曾与友人Richard Rosenblum一并前往哈佛大学专业仪器测定,此石年代距今2000年左右。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