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佳士得香港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拍场将呈献数幅创作于1940年代的大师作品,包含了传统文化重镇之北平,至战时群英汇聚的西南之地,细数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以及黄君璧等艺术家们精彩创作的发展、转变与成熟。
《仿毕宏雾锁重关图》是画家盛年时期仿古青绿山水工笔人物的重要作品。本幅作于绢上,尺幅宏大而用笔精细,反映了张大千出入传统、上下求索的雄强魄力。
佳士得中国书画部专家杨庆康讲解本次佳士得香港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拍卖即将呈献的张大千《仿毕宏雾锁重关图》
根据题识,本幅所临毕宏原本应为大千战前客居北平时所得,此时期大千苦心收集唐宋名迹,力求上追古人。此作乃无款之作,画上有疑宋徽宗题 “笔力刚劲,非唐以后所有”。抗战军兴,大千1941年入敦煌研习临摹,发觉与唐人笔法相同,遂审定为唐朝画家毕宏真迹。毕宏,天宝年间官御史,树石奇古,擅名于代,杜甫诗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及《宣和画谱》均有提及,唯所遗作品寥寥无几。
大千1943年居成都集成《大风堂书画录》,毕宏此作赫然首位,为压卷之作,可见此作在大风堂收藏中的重要地位。毕宏原本《雾锁重关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记载为张大千1972年馈赠,可惜由于版权所限,大都会博物馆藏毕宏原本图片未能于本篇公开,相关内容可参阅馆方网站。值得注意的是,该馆亦藏有陈洪绶款之同构图作品,原为Mrand Mrs Earl Morse旧藏,唯馆方中文数据中认定为传陈洪绶写,值得进一步比较研究。
大风堂书画录
此次呈现的大千本,尺幅与大都会毕宏原本相差无几,构图几乎完全遵循原作的章法布局。作品取直幅构图,重在突出山峦迭翠之耸立姿态。全幅高远深远具备,意境丰富,正应和唐宋山水强调情节性和可读性的时代特征。
《仿毕宏雾锁重关图》(局部)
画底描绘红衣高士伫立回首,似在等候落在后面的白衣书童。
《仿毕宏雾锁重关图》(局部)
几株树木耸立而上,直入云端,中间为重重雾气所拦腰遮断,正是雾锁重关之意。
《仿毕宏雾锁重关图》(局部)
树梢越过云端继续向上挺立,远处则是绵延群山。
本幅于1941年开始创作,至翌年始成,可见大千精心之意。完成后大千郑重寄上翼之二哥,并有相当自信认为画技已有长足进步。“翼之” 即萧藩(1890-1948),字翼之,四川内江人,大千的童年好友,后来加入盐号及钱庄,1939年后大千在四川的书画展览及销售均有赖箫翼之负责管理,因此二人关系亲密,大千口中常称其 “萧二哥”。
从左至右:张大千、高岭梅、杨孝慈及萧翼之同游四川青城山(梅云堂提供)
此作至少1952年或以前由 “静翁” 入藏,然静翁不知何许人也。后转入叶浅予珍藏,叶浅予在回忆文章中提到此作乃六十年代初于北京琉璃厂觅得。1999年此作于佳士得首次面世,如今20年后重现,展卷如新,如此种种,尽显长物当有情。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中,前半段着力学习古人,其中必然不能忽略元代大画家赵孟頫。据1944年《大风堂书画录》可知,张大千彼时已收藏数幅赵孟頫作品,对其书法、人物、骏马都有临习,其中又以人物为重。据题识,本幅乃1941年春临摹赵孟頫《秋江行吟图》,可惜原本已不可考。
作品中书法与柳叶写法正是张大千走入1940年代转型期的典型风格,行笔细腻柔美;然高士风貌,不论开脸、衣纹、赋色,均已具备盛年时期的特色,须发描绘工细,衣纹流畅,头巾和鞋履赋色浓重;高士雍容自信,刻画立体,配以溪流水草,画面深度十足。虽推测此时大千应刚刚抵达敦煌,但人物画风貌却俨然一变,走向成熟,显示了张大千卓越的学习领会天赋。本作为认识和研究张大千1940年代人物画的转型与成熟应有重要意义。
大千的山水,在1920及30年代主要受到黄山画派的画家,尤其是石涛的影响,其后扩及石溪,上溯王蒙。到了1940年代,尤其是经过敦煌洗礼,并且着力入藏宋元及以上古画后,逐渐转向以董巨法描绘南方山水。
本幅《巨然晴峰图》即是效法巨然的青绿山水佳作。此画以董巨特色的长披麻皴为主,层迭而上,再以苔点点出山脊走向,然后以石青石绿及赭石等矿物颜料层层皴染,表现出南方山水特有的浑厚华姿的效果。作品在构图上保持了1940年代盛期山水所特有的奇绝险峻,近中远景分明,搭配以渔舟小艇、小桥茅舍,可观可游,正应和唐宋山水强调情节性和可读性的时代特征。画面色调以青绿为主,再搭配赭石描绘的远山及近处的树叶,冷暖色调交相配置,使得全幅具有强烈的装饰感。
大千仿古青绿工笔山水在1946至1947年间达到创作的顶峰,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最为显著,一来大千经过敦煌的训练,对矿物颜料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二来战后生活相对稳定,大千于此时期大量入藏唐宋巨迹,并勤奋临摹学习,在成都、上海等地接连举办展览,此一类型的青绿山水最受观众欢迎。1949年后,大千体力、目力均不及以往,此类工笔山水逐渐减少,以致成为绝唱,更显本幅《巨然晴峰图》之珍贵。
来源:
香港佳士得,中国近现代画,2009年5月25日,编号766
展览:
北京,苏联展览馆 (现北京展览馆) 文化馆,“齐白石遗作展览会”, 1958年1月1日-20日,展览编号第342
出版:
《齐白石遗作展览会纪念册》,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57年12月,全册页著录于第36页,展览编号342(《灯蛾》);
《齐白石作品集》第一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63年,图版146、150、162、169;
敬请左右滑动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此四帧草虫,分别为《蝉蜕秋叶》、《白花蝼蛄》、《飞蛾油灯》和《红叶秋蝉》,而当中蝉蜕和蝼蛄更是白石老人作品中较少出现的题材,尤其珍贵;而四帧都是画家独创的工笔草虫与大写意并存的独特风格。例如《红叶秋蝉》中的秋蝉体态结构精准,尤其是须、翅、脚等部位。
蝉翼的结构是用极纤细之笔粘上浓墨用中锋勾勒,每一笔都能看出粗细提按等用笔变化,最后再用薄薄淡墨渲染而成,透过蝉翼更可以看到腹、背部的细节。此类工虫作品一般按照原大绘制,效法自然,形神俱似、活灵活现的草虫配上潇洒老辣的写意花卉背景,两种画法产生强烈的对比,营造出工虫聚焦而背景虚化的效果。在此册中,草虫从过去作为花卉画的点缀成为作品的主角。
《齐白石遗作展览会纪念册》
册页原有十四开,齐白石于《灯蛾》一页裱边题赠夫妇二人。白石老人1957年秋仙去,中国文化部及美协于翌年元旦举办盛大展览以作纪念;据展览图录,共有公私收藏超过四百件作品参展,乐曼雍夫人提供包括此册在内作品多件,涵盖不同时期、题材,印证夫妇二人收藏之精。展览出图录一册,精选十数件作品刊登图片,《飞蛾油灯》位列其中,亦是唯一一件工笔草虫作品,可见其重要。
傅抱石早年专注美术史研究与教学,兼及治印,抗战后随中央大学迁居重庆,始将重心转移到艺术创作上。不论是史学研究还是国画创作,他对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石涛上人始终保持了极大兴趣,除苦心编纂《石涛上人年谱》外,亦曾有一宏伟计划,将石涛研究成果形象化,“把石涛的一生……写成一部史画,来纪念这伤心磊落的艺人。” 虽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傅抱石深刻受到石涛的人生际遇、诗词画论及艺术创作的影响,可谓是画家跨越时空、心灵相通的知己。
此幅傅抱石《拟石涛诗意山水》并无纪年,但根据画上潘公展1942年题跋,并结合款识画风及傅抱石创作生涯分期,当是1940年代初期不可多得的山水佳构。此时期傅抱石竭力探索,于早年传统风格中脱胎换骨,正是风格求变、求新的关键时期。
《拟石涛诗意山水》 (局部)
本幅即是显著受石涛影响的杰作。画家以工致篆书题诗一联,查证乃出自石涛题画诗一首,全诗如下:
十里湖山拥翠钿,
去来渔艇荡轻烟。
夕阳雨过云拖绿,
尽日摊书养性情。
《拟石涛诗意山水》 (局部)
题诗原作乃册页中一开,见于1930年中华书局印行之珂罗版画册《石涛和尚山水集》。傅氏自少年时就开始研究石涛,相信很大机会看过此画册。不同于石涛原作局限于册页盈尺之间,傅抱石将画意放到近乎四尺长幅。
画面上三分之二全写背景山峦,层层迭迭,缀以树木溪流,郁郁葱葱,氤氲叆叇,正是夕阳雨过之意境。全幅重点放在画面下三分之一,写高士于湖畔亭阁中读书,虽手拂书卷,但转身望向湖心,原来有舟驶来,应是好友来访,正应和 “尽日摊书养性情” 中 “摊” 字所传达的惬意闲适。画面充实优美,充满趣味,颇似世外桃源之景。湖山、渔艇、夕阳、雨过、摊书,几乎诗上的细节在画上都有体现,真可谓诗画相通。
《石涛和尚山水集》珂罗版画册,中华书局,1930年印行
敬请左右滑动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除此以外,此作画法亦相当特别,极富新意。图中除山体轮廓、岭上树木略见笔之外,其余部分几乎没有任何勾勒,纯用烘染之法,以水墨配合赭石颜料染出明暗远近和体积,整体的效果不似后期以散锋创制的 “抱石皴” 的典型写法,而这正是1940年代初期山水的一大特点,并在多幅名作中有所体现,如1941年之名作《云台山图》。图中山体和树干大笔纵横,人物、树叶则细笔勾勒,可谓粗中有细,耐人揣摩寻味。
敬请左右滑动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拟石涛诗意山水》 (局部)
本作由潘公展1942年再题,交待乃 “芝轩兄近得”。潘公展(1895-1975),浙江吴兴人,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等职。1939年赴重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日报》主笔,活跃于政界及艺文界。而 “芝轩” 者,或为民国报业和商界人士唐芝轩,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报馆工作,后进入上海香港工商银行任职,在多种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颇有家学,雅好收藏文玩字画。本作后流入欧洲,至今日方重现公众视野,对研究1940年代初傅抱石转型成熟期的艺术发展应有相当裨益。
103 x 53.2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