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的山川情缘

日期:2021-05-11 16:42:03 来源:永乐拍卖

拍卖 >李可染的山川情缘


李可染创建“李家山水”的艺术生涯,与蜀地有着深厚渊源。20世纪40年代,国难当头的动荡时期,为了躲避战火,李可染西迁至重庆,并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艺术历程上的初步探寻与转变,扎根自然,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1954年,李可染开始三次重要长途写生,1956年,经三峡入巴蜀,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用西画写生的方式和光影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水墨对巴蜀山水湿润浑厚的表现力。这种“对景写生”的创作方式,以真实山水结构为依据,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有模式,开启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举。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万里写生,融汇中西艺术之长,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机。60年代始,李可染的山水画由写生进入了创作高峰期,其造型不断统一、墨法逐渐自主,写实技法与传统墨法有机交融,作品气象沉雄博大,韵致幽深,在题材、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为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晚年的作品脱出实景,追求神韵,超越对景创作,在意境营造和笔墨语言上进入化境,从用笔小心谨慎层层积墨中脱网而出,以汪洋纵肆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继往开来的笔墨典范

李可染写生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于单纯。20世纪40年代李可染比较崇拜学习朱耷、石涛的艺术风格,特别是石涛的思想和主张对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所以他在40年代的山水画中还保留着朱耷、石涛的影子,清疏简淡,线性笔墨结构清晰。自李可染1946年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后,他的山水画风就开始转变了,行笔逐渐转慢,同时对明清个性派传统与晚清金石派传统的研习和阐发,使其山水面貌既有不受成法束缚的清新自然,也有了空间意象的深厚。1954年开始的万里写生,追求写实性,强调经营,60-70年代的创作,追求描绘的丰富与深入,以深沉而苍润为主要特色。70年代后期,他逐渐重视笔墨的随机性发挥,强化了用笔积点成线的金铁烟云,发挥了泼墨与积墨互动的淋漓含蓄,变写境为造境,更具迁想妙得,笔酣墨饱的美学特征,积墨层次与透视纵深,逆光明丽与笔墨程式,形成了李可染晚期的山水画浑厚而苍茫、静穆而壮丽、幽深而灿烂,虚实并美的生动境界。李可染以革新式的创造发展了传统山水,在“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探索中,构筑起了中国山水画划时代发展的高度和特征。


李可染写生


LOT 938
李可染 (1907-1990)东坡夜游赤壁图

1943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画心:63×55 cm 24 3/4×21 5/8 in 约 3.1 平尺

诗堂:26×55 cm 10 1/4×21 5/8 in 约 1.3 平尺

估价:RMB 4,500,000 - 6,500,000


题识:东坡夜游赤壁图。癸未春,可染作于渝郊金刚坡下
钤印:三企
出版:《碎金集》(二)页169,许礼平编,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8年11月。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2年秋季拍卖会,Lot234。

郭沫若题诗堂

诗堂:吾乡苏长公,俊逸无能敌。脍炙在人口,前后赋赤壁。悠悠千载下,髣髴闻声息。风清月永明,江山浑如昔。微嗟同弱丧,梓里转空寂。眉州与嘉州,虽有读书迹。乃无奇文章,留与后人惜。竟让陆剑南,籍作它山石。可染画此图索题,为走笔书此。卅二年三月。郭沫若。
钤印:郭沫若。


一九四三年,李可染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任中国画讲师,住在重庆西郊金刚坡下的赖家桥。在此期间,他致力于中国画的教学与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对传统创作,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并以此为座右铭。本幅《东坡夜游赤壁》借鉴和吸收了傅抱石漫天散笔的画法。画面简练素雅,通过纵向的山石与横向的水流夸张了画面中线面的组合,既强调了山势的高峻,又突出了水流的特质。通过一轮圆月以及月光投射于水面之上,将夜晚水面上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场景完整的展现了出来。而苏轼与客所坐之小舟则在这静谧的江面上随着水流摇曳。这不禁让人想起赤壁赋中的语句:「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画作上方郭沫若的书法唱和,也为本幅增添了更多审美意蕴。

 

LOT 937
李可染 (1907-1989)松桥观瀑
立轴 设色纸本
67×43 cm  26 3/8×16 7/8 in  约2.6 平尺
估价:RMB 5,500,000 - 6,500,000
题识:茂元同志指正。可染于北京。
钤印:可染、河山如画
出版:《张宗祥和他的时代》,页 168,西泠印社出版社。

画面中高耸的山石,垂直下坠之势的瀑布,纵向向上的树木,无一不呈直立之势,画面以纵向的态势成为画面的主体,辅以横向的石桥与山间的房屋,形成纵、横对立,将观者视觉点引向这些纵横交错的点,显现出作者对于构图的深思熟虑。以大面积泼染山石,辅以简单的颜色,以赭色点染石桥,以绿色点染树木,在石桥处形成冷暖互补色的对立,更是显示处出画面的中心在此。不可忽略的是,李可染先生的绘画理念:“外国的东西也要学,反对吸收其有益的东西是错误的。但是完全用西洋画一套代替中国画也是错误的。我们一方面从古人、前人和外国人那里得到启发,另一方面更要从现实中去感受和挖掘,以发现新的美、新的规律。”由此可见纵向构图与颜色对立的理念皆出自于此。除此以外,此画中还有个典型的特点——留白。在画面下方的石岸间,以黝黑中见留白,表现溪涧此为虚中见实;在树木轮廓周围留白,将近景的树与后面的山体分离,此为虚中见虚;树隙间呈现黑色,同样感到虚空,此为实中见虚,可见一画中有多种虚实关系,为此画之精妙处。



《松桥观瀑》作品,为李可染胸中自有丘壑的具体体现。在经历了建国后多次连续外出写生,关注自然,对景创作的艰苦历程,自然真山真水在李可染心中已经留下了深厚的烙印。李可染借助写生经验塑造出新的山水意境,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画面正中山峰耸立,山势扑面而来,北宋范宽式的饱满构图,营造出高远巍峨的博大气象,积墨层层堆塑出浑厚沉着的山体,画面深具阳刚之美。飞瀑流泉直泻而下,奔腾的气势和流动的韵律感让山水充满了鲜活的气息。屋宇迤逦山间,白墙黑瓦对比鲜明,林木掩映葱郁松润。下方人物和桥梁,以粗重古拙的墨线勾写,略加赭石,在一片水墨交错的厚重中传达出勃勃生机,深化了作品的时代美学内涵。

LOT 909
李可染 (1907-1989)桥亭听瀑
立轴 设色纸本
67×44 cm  26 3/8×17 3/8 in  约2.7 平尺
估价:RMB 5,000,000 - 6,000,000
识:桥亭听瀑。可染画。
钤印:可染、日新、所要者魂鉴藏印:卨斋鉴真
题签:李可染桥亭听瀑图真迹妙品,岁庚午舟叟審定。
出版:
1.《散珍集成》,页 104,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页 231,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 年 10 月。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 年 10 月。
    

此图描绘山间游历之景,山脚下两岸间横跨一座桥亭,有游人行走驻足其间,仿若在观景,桥亭后隐约有条赭石色的小道,直通山腰上一小亭,山后远景处,有缥缈的崇山峻岭,一条溪流从山顶向下流去。此画一改传统山水画以线造型的特点,淡化山水画中线条的作用,转而突出墨色的功能,以墨色块统合画面。通过画家的大胆剪裁,夸张山体的形状,将山体的轮廓外形简化概括成几何形状,舍去了不重要的细节,减少画面中留白的范围,尽力将画面画满使其更加充实,内容丰富饱满且具有观赏性。此图还结合西画的特点,以传统水墨为本位,在山水画中加入光影的表现技法,以逆光的方法刻画画面中巨山,在山与山重叠的位置进行留白来表现山石丛林的反光和轮廓,黑与白的明暗对比强烈、层次丰富,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使画面更具真实的光影感。此画以李可染特有的“酱当体”入画,即线条的粗、拙、涩,只挥写一笔就把形象的外部轮廓、质体感表现出来,把明暗与皴擦接合在一处,使形象更加整体饱满,接近视觉真实和厚重,形成一种独特的“丰碑”式厚重且大气的美感。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