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与重组:传统语义下的空间建构——王怀庆《永字八法》
日期:2021-05-13 10:53:50 来源:永乐拍卖
拍卖
>拆分与重组:传统语义下的空间建构——王怀庆《永字八法》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中国处于艰难的重建时期,而现代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作为当时最早一批优秀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庞薰琹、吴冠中等人在借鉴西方绘画形式的同时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及传承,最终走出了具有中西融合特质的路径。直至文革结束,自由解放的思潮影响至艺术领域的发展,致使许多有着鲜明特色的艺术团体纷纷出现。而王怀庆作为“同代人画会”的代表,成为了当时促进中国现代绘画进程的新生力量之一。由于早年在中央美院附中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习经历,使得王怀庆拥有坚实的绘画素养及基础,虽技法上进行苏联写实主义手法的训练,但创作上则师从于吴冠中具有抽象意味的艺术观念。在其创作的早期,主要受到作为木匠的父亲的影响,加之对于江南民居的造访经历,便形成了以传统家具与建筑空间为主题,以“黑白”与“结构”为主要内核,创造出一系列具有视觉隐喻及传统韵味的佳作,塑造具有丰富层次意味的艺术语言,并逐渐走向成熟。《国风——中国油画语言研究》,大都美术馆,北京,2013 年
我喜欢用一些精神的感悟与结构的趣味 , 来作大幅作品的内部支撑 , 没有他们 , 我不敢动手 ...... 我也喜欢把随意的、任性的、不规则的 , 甚至是荒唐的“形”, 严格地、冷静地、理智地固定下来。
——王怀庆
永字八法(局部)
譬如在《大明风度》中,他以一把太师椅为主体,由几何结构所构造出来的椅子布满画面,横竖纵横的结构、稍显笨拙的造型用以黑色的粗线填充,空间与平面相互交错,三维的物体通过二维平面得以呈现。同时,以家具形制转换似建筑般的虚拟空间,融合以色块分明的背景,彰显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印迹的物品所具有的别样意趣。随后,王怀庆在其对于抽象形式的理解及探索中,为免落入既定文化表征所形成的单一且狭隘的俗套里,便将先前的创作主题提升至更为广阔的视角,通过木条劈裂下的自然纹理来进行自我构造。他将木块无规则的分布各种空间中,仿佛呈现出正在解构或是重新组装过程中的桌椅家具,不仅指涉出书法笔墨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性,并且遥相呼应了西方抽象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感。吴冠中以“拆”与“结”描述王怀庆作品中对于家具的表现及诠释,明确地概括了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永字八法》中,他通过拼接的形制,将木材与油画相互结合于一体。黑色背景下有一列空白之处,错落散布的木块穿插于空白之处,仿佛正在铺陈展开的中国书法长卷一般,简洁有力的笔画具有金石趣味性及历史的沉淀感。王怀庆以油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特质,黑白为主的色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及视觉冲击力,简洁的造型象征着丰富的寓意,试图在东方造型的写意及西方抽象的形式之间取得平衡,凝结成全新的意象语言。有序的背景与无序的木材形成一种矛盾的张力,瓦解与建构同时显现,试图将空间延续至画卷之外。从另一层面而言,无规则的布局也象征着一种空间重构,例如家具的设计与陈列、书法用笔的大小与间隔等,其中的准则与规矩都是值得深思的;同时,零落的家具及残缺的部件似历经沧桑后的印记,体现出世事变迁下的悲凉之情与危机之意,一种对于传统与文化断裂的忐忑与焦虑。此外,通过类似人类身型剪影的画面形式,抑或是组构成为家具的木材以及它所构筑的空间场所,实际上也隐含着作为使用者主体的人的缺席,体现出王怀庆之于人性及物象关系的探讨与思考,强调人们所生存的现实空间及精神空间。永字八法(局部)
反观王怀庆的艺术创作,他通过解构与建构的方式,画面中色调的强烈对比、聚合与松散、无规则与有序等视觉语言,无不展现出其对于绘画中具象与抽象、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自我探索。而他这种具有二元对立的视觉语言,实则超越了物体本身的物质性,升华至精神文化的层面。就像他所表述的那样,“我喜欢用一些精神的感悟与结构的趣味来作大幅作品的内部支撑,没有他们,我不敢动手……我也喜欢把随意的、任性的、不规则的,甚至是荒唐的‘形’,严格地、冷静地、理智地固定下来”。从本质上而言,王怀庆作品中看似对家具、木材及建筑不断的拆分与重组,实际上折射出其用以当代的目光对传统文化进行分解与重塑,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符号性的创作理念,抒发出“基于感性的理性精神”。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