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2021春拍 | 《草书圣化》跋&王介臣《吟草删余》稿本
日期:2021-05-22 11:19:22 来源:中贸圣佳
拍卖
>中贸圣佳2021春拍 | 《草书圣化》跋&王介臣《吟草删余》稿本
预展:5月18日-19日
拍卖:5月20日-2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万卷—名人信札 古籍善本专场
拍卖时间:5月21日 09:00
钤印:虞/潢、志在书田、胸无尘垢、西湖、虞伯子,红药山房,董文灿鉴藏无上妙品、文灿印长寿年宜子孙、洪洞董氏金石书画记子子孙孙其永保之、家在洪厓古洞间《草书圣化》二卷,明虞潢编著并书,明写本,线装,二册。卷首载《草书圣化》叙,次为载西湖虞潢跋。钤盖的藏书印,主要有:虞 / 潢不规则姓名朱文印、志在书田白文方印、胸无尘垢白文长方印、西湖朱文方印、虞伯子白文方印,以及红药山房白文长方印、董文燦鉴藏无上妙品白文方印、文燦印长寿年宜子孙白文方印、洪洞董氏金石书画记子子孙孙其永保之朱文方印、家在洪厓古洞间朱文方印。据印推知,此书由虞潢编写成书后,自秘宅中。至清康熙年间,始归马氏红药山房收藏,其后辗转入藏洪洞董氏。其中钤盖的红药山房,乃清代前期著名藏书家马思赞的藏书印。 《草书圣化》卷端题名“草书圣化”四字草体大字,其下题署的卷一、卷二则用楷体小字。《草书圣化》在收录历代各家草体字上,颇具创新之处:“每字草有数法,一法必经数人,法变则留,法同则去,如晋唐与宋同者,去宋而存唐,法必从古之意。”正文在编排上,编者将相近几个草体字编排在一起。编者用楷体字附加短语,予以点评,指出各字之间的异同之处,十分得法。正文中,各个草体字的编排顺序是:先列一个楷体小字,再依次罗列该字的各家草体字,并在草体字的下面,用楷体小字依次标出该草体字出自谁手。例如:“旋”字,用楷体小字依次标出羲、献、素、永。其中,王羲之的草体字选用了三个,王献之的草体字选用了一个,怀素的草体字用了四个,智永的草体字选用了一个。再如:“发”字,用楷体小字依次标出羲、献、芾、轼。其中,王羲之的草体字选用了二个、王献之的草体字选用了一个,米芾的草体字选用了一个,苏轼的草体字选用了一个。本书卷首载《草书圣化》叙,云:“今复采诸家草体汇成一集,聊以发明诸名家草体,亦有不类《草诀》者,存录此集。”次为《草书圣化》跋,云:“今《草书圣化》一书,匠心刻意,汇古成编,辨以毫厘,衷诸正始,使神明规矩兼而有之,学者既有以持循,又可通于变化,其有功于草书者不浅……。西湖虞潢。”跋与内容其用语风格一致,其行楷字体相同,均出自西湖虞潢之手。跋文题名之下,钤盖西湖虞潢五方印,计:胸无尘垢白文长方印、西湖朱文方印、虞伯子白文方印,跋末之后,钤盖虞 / 潢不规则姓名朱文印、志在书田白文方印。叙文题名之下,钤盖文燦印长寿年宜子孙白文方印、洪洞董氏金石书画记子子孙孙其永保之朱文方印。这两方印的部位,明显的是先割掉了原纸,补以旧纸后所为。笔者经鉴定后推测:此处未割掉的原来部位,当是虞潢钤盖的印记。虞潢,字己凡,号倚帆,一号西湖。晚号师竹老人。杭州人。流寓直隶之魏县。廪生。工书,书入吴兴三味,篆刻精能。张廷玉荐授翰林院待招,书名遍都中。见载《大名府志》、《广印人传》。明写本《草书圣化》,具有极高的文献、艺术和文物价值。这部《草书圣化》收录历代法书名家所缮草书,乃草书之典籍,为历代草书中集大成者,在书法史研究中是不可或缺之书,文献价值极高。纵观历代草书,自二王以来,互有异同。盖草书独擅一种龙蛇风雨之势,然构造非可意为,真如唐文皇所谓“砍断还联,似斜反正者”。而在传世的草书著述中,世人多用流传甚广的《草书百韵歌》。然此书乃宋人编就,以示初学者,托名于晋代著名书家王羲之者。这部《草书百韵歌》,曾有一位书贾将其刻石求售,足见是书流传之广。从历代草书传本看,国图藏一部明刻本《草书集韵》。台图藏一部清秦彬撰,清乾隆十三年秦彬手稿本《草书备考》四卷。上海藏一部清乾隆十四年云阳文星堂刻本《草书习慎》一卷,清汪谷贻缮书。吉林省馆藏一部清李云麟辑,清光绪十年李氏刻拓本《草书要领》不分卷。上海藏一部《草书集成》五卷,清石梁书,清光绪十二年上海书局石印本。国图藏一部《草书习字帖》,顾新亚书,清光绪三十二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上海还藏一部《草书编》一卷,李薛书,清宣统三年石印本。以上所录诸草书:或为法帖,其多用阴文,且临摹笔画苦难相肖;或为写样本,草书者,未能悉遵草体字之运笔路径;或为刻本,字体配搭不同,多以小字易大字,殊失用笔之妙。且非经典之作,均流传未广。这部《草书圣化》,收录的法书名家,凡 71 家。其中,首录历代帝王,始于汉章帝,终于宋徽宗,凡 7 家。次录汉、晋、南朝(宋)、唐、宋、元及明朝的历代法书名家,始于汉张芝,终于明朱学古,凡 64 位。这些法书名家的书法,经过了历史风雨的历练,流传了下来,供后人作为楷模予以取法,其书法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明写本《草书圣化》,当以艺术品视之,艺术价值极高。《草书圣化》一书,使用的是比开化纸略薄的一种明代贡纸。是书版式精工,四周双边。装帧考究,书衣用蓝绢为之,黄书签,乃宫廷原装。全书正文缮写的小楷字及草书,一丝不苟,字字朱玉。小楷极精,草体几近名家真迹。非一般书家所能为之,出自明代缮书家虞潢之手无疑。卷首载《草书圣化》叙和卷端“草书圣化”四字题名,大于虞潢跋及正文字体数倍,疑是当朝皇上所赐,用以展示皇上体尊之意。时任朝廷待招之职的虞潢,乞当朝皇上赐下书跋和书名,亦顺理成章之君臣雅事。是书堪称传世明版书中的一部无上妙品。明写本《草书圣化》,乃名家旧藏,以孤本传世,硕果仅存,文物价值极高。
《草书圣化》收录的法书名家,止于明朱学古。卷首有明代书家虞潢自写跋。据此推知,此书编制时间当在明季。徐珂《清稗类钞》有“马寒中藏书于红药山房”条,云:“马寒中,名思赞,号南楼。海宁人。本姓朱,明宗室之后也。好购书,其插架者多人间未见本,储书之所曰‘红药山房’。”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有“马思赞仲安”条,称其“所居道古楼,插架悉宋元旧本,为东南藏书之冠。”又载《剡源集》书后有马寒中跋,题“康熙庚辰识于红药山房”。这位红药山房主人曾以十亩田地从龙山查氏手里易得一部宋椠陆状元《通鉴》故事,为后人所乐道。思赞藏书悉数登录自编的《道古楼藏书目》。思赞殁后,其子好樗蒲博戏,将家藏之书压以百钱,竟然赌输,其藏书尽落博徒之手,化为云烟之散,令人扼腕。将家藏之书,用作赌资,输予赌徒,实属亘古奇闻。今友偶得这部旧藏于红药山房的明写本《草书圣化》,诚乃不幸中之大幸。《中国古籍总目》未著录此书,乃人间仅存之孤本。若将《草书圣化》付梓,使其化身百千,其有功书林者至多。吾倚门翘首望之。
//
吾友藏一部《吟草删余》稿本,并将书影传来,分享得书之悦。先睹为快,看罢书影,自己顿觉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疾书数语传上,意在博兄一笑。《吟草删余》不分卷,清王介臣撰,稿本,线装一册,黄竹纸。书衣题:“吟草删余山阴王介臣个峰著”。著者王介臣,字个峰,清咸同时浙江山阴人。诸生。后随父入黔,遂居贵阳。介臣好刻先代遗书,在黔校刻典籍多种,如刻印明张岱著述,海内推为善本。时人李独清为《思旧草》撰写题跋时称:介臣“生来不入仕途,而无恩怨。不亲文报,无所忌讳。觉直道之犹存,非毁谤之可比。固不因交好而饰其非,亦不因忠贞而略其短。以校官书,正足补其阙处。”时郑珍、莫友芝崛起西南,创为风雅,介臣切磋其间,郑莫极相推服之。介臣除著《吟草删余》外,尚有《思旧草》、《粲楼剩枝》及《备忘录》等著述。《吟草删余》,收录介臣所作各体诗文。包括《题胡川阴骘文印章》、《同巷夜绩》、《夜课闻鸡》、《题黄子寿编修白茆拾石图》、《闻黔垣火》、《赠余蕴山回里》,以及《书周研香诗集后》、《梦砚》和《汪孝子歌》等数十首篇。此稿首载清同治十二年兰陵后学董威撰于晚晴轩序。序云:“癸酉二月予既读山阴王先生个峰诗册题志而归之矣。复索观其所著古文辞。先生曰:‘古文率多散弃不存。’因予索观也,搜葺而杂录之,得一编以示予。予读其文,体洁而意赅,学醇而词雅。……是编所存已如此,安知其先后所著散弃而不存者,不更有进于此者乎!倘由是益事搜罗,择其精而多存之,吾且见其继姚与恽而传之无穷矣。”此稿当为介臣自己的旧作而经删削留下的作品,故以为名。介臣诚邀诸位诗友对《吟草删余》书稿进行点评。王焕章评介臣诗:“善于谋篇,工于运笔。舞鹤游空,苍鹰脱鞲。”含章评其诗云:“章法严整,音节古峭,寄托遥深,捧读再三,令人服膺叹服。”孙清彦评其诗云:“格老气苍,直追汉魏。”吕茗香评其《与周春甫互访不值诗以调之》诗中“黔山咫尺地相左”句, 云:“从咫尺推之天涯意,极高妙。”又云“前首沁人心脾,此首又极雄浑”,“和韵不着痕迹,故妙”,“非知之深远道不出”,“诗不从真性情出,纵有一二佳句,只写得景耳,何是个诗!大作有真性情,故口令人玩味,不口佩服之”。
俞秋农评其《将至茅苔口占》诗云:“此意较坡公更进一层。坡诗言人宜存平等心。此诗可作孟东野《慈母吟》谈也。此诗从东坡耕田欲雨。闻此欲雨心亦拳。”莫庭芝(字芷升。友芝弟)评其诗云:“细读诸诗,平静深稳。皆可存之作也。既为录出数首,原稿奉缴。老来心血所寄,冀加倍珍惜,勿令散失耳。”吕茗香还与庭芝切磋介臣诗。在一首诗末,茗香题云:“莫芷升酌定,吕茗香。”其下,吕茗香自题:“‘有病终知书卷妙’极佳。予昔有《调病良方诗》一卷,似早与阁下心之相印矣。”诸友之点评,除了褒扬有加外,也指出了书稿尚存些许短处,例如:莫氏对一诗结尾“吾家阮翁去,谁与角瑜亮”句的评语:“结语不伦。”俞秋农评介臣《鹤舞》诗说:“律句不谐”等。这种把自己的书稿交给诸位文友点评之举,在学林中颇为少见,足证介臣为人真性情,体现出自己敢于下问的儒雅风仪。这一点,既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又是本书与一般传世稿本的最大不同之处。纵观《吟草删余》,简而言之,盖有以下三端值得称道。《吟草删余》乃仅存之孤本,具有重要文物价值。此其一。曩时,介臣所写诗文,大多已散弃不存。今检公私藏家所编古籍传本书目,不见《吟草删余》、《思旧草》、《粲楼剩枝》及《备忘录》等介臣所著诸书,据此可知,这些书流传未广,堪称稀见。其中,稿本《吟草删余》,始得其所,《思旧草》有两个传抄本,据悉今分藏贵州省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后二书究竟秘藏某处,抑或早已亡佚,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确认的是,这部稿本《吟草删余》,乃一线单传,以孤帙存世,遂为介臣传世之代表作,弥足珍贵。《吟草删余》所载诗文之内容,多为亲历所见所感之时事,尤其记述贵州咸同年间的少数民族起义事,可补史书之阙如,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此其二。郑珍评介臣诗:“风骨差逊杨铁崖,态度直逼吴梅村矣。直叙时事,坚卓不移。足为吾黔信史,急宜付梓。”吕廷煇题识:“表扬忠烈,时有腥风血雨绕其笔端。”廷煇又云:“‘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古语不虚。”孙清彦评介臣云:“先生岂忧食者耶!亦借题以写其郑侠陈图之思了。诗史之名,彰乃不愧。”彭澜评介臣《汪郎知救父》诗云:“阐扬忠孝,可泣可歌。汪君父子得此可不朽矣。”郑珍和莫友芝还一起评介臣所写的一首“朱氏堡”诗。郑珍评“朱氏堡”诗,称此篇佳作:“必传之作。”莫友芝评“朱氏堡”诗:“仁人之事,仁人之言。”兹将介臣所写“朱氏堡”诗的前部分择录如次:“正安城西隅朱氏堡,积死暴露,官民无有议葬者。陈侯买山掩之,因歌朱氏堡:朱氏堡前鸣怪鹏,深夜啾啾群鬼哭。生不如人死暴骨,血肉淋漓骇人目。野狐争利犬争来,蚁聚鹰屯亦可哀。行人过之但屏息,疾趋不敢多徘徊。此地年年出新绢,财豪富贾寻常见。一坏土值几文钱?牛拔一毛衣一线。一毛一线不轻发,白骨皑皑……”云云。这是一篇写实长诗,描述当时黔地尸暴街头的情景,读罢令人震惊!书中尚有一段文字,记录介臣及诸位诗友年齿的文字,很有意趣,云:“介臣今年七十有二,吕茗香八十有三,朱禹川七十有四,黄王风之七十有三,具来看花留饮。吕将南归,赋诗见赠,依韵和之”云云。这是写实,提供当年诸位诗友姓名、年龄及交往事。这些黔地时事,端赖是书以传。其重要的文献价值藉此可知。《吟草删余》书稿,系介臣用端楷缮写而成,字体俊秀,一丝不苟,且有诸诗友手迹,具有重要艺术价值。此其三。介臣乃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四十八代孙。喜刻书外,尤善书法,承继本家遗风。是书正文,除以诗文遣词造句观览之外,尚可将这些端楷文字目为书法真迹,足资鉴赏。与此同时,介臣时与贵州诸贤切磋诗文,乞为《吟草删余》书稿点勘是正。于是乎书中便留下了大家的手迹墨宝,计有郑珍、莫友芝、莫庭芝、吕廷煇、孙清彦、彭澜、吕茗香及含章。书中留下的诸家手泽,与介臣端楷书稿,供世人研习赏鉴,并传永远。时疫情渐缓,稍解心烦。适读斯稿,如沐春风。奉友命,信笔书之,是为跋。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