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2021春拍 | 凭案听秋鸿 — 古代文人书房长物撷珍

日期:2021-05-22 15:47:51 来源:中贸圣佳

拍卖 >中贸圣佳2021春拍 | 凭案听秋鸿 — 古代文人书房长物撷珍


 中贸圣佳2021春季拍卖会

预展:5月18日-19日 

拍卖:5月20日-2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方物—古代文人书房长物
拍卖时间:5月21日 星期四 20:00 (B厅三层)





“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文人自古常独清,文房小品往往伴随着读书人独有的清雅格调,文人意趣创造的小众审美是时代的凝萃,更绘就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面貌。


本次2021春季拍卖会方物专场撷取文房长物二十余件,各具清韵。元代剔犀牡丹纹香盒文质皆佳,衬案头小景,清代邓渭、芝山和合二仙竹笔筒刻工精湛,托书房一隅,明代靈璧石山子英招云谲波诡,映山水一角。方物逸人,本专场将文人之抚琴、调香、戏墨、玩石等诸多贤集雅事尽皆展列,共赏佳玩。


左右滑动

1202   

元剔犀牡丹纹香盒

D:8.7cm H:3.2cm


圆形香盒,子母口连接,圈足,盒内壁及圈足内髹推光黑漆,其余满饰剔犀牡丹花卉,纹饰侧面可见红、黄、黑、绿相间的多层漆底,刀口平滑,漆色丰富。明人黄成在《髹饰录》中记载剔犀工艺:『剔犀有朱面、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黸等覆,或三色更迭。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纹之类。』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也有对剔犀的描述:『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为贵。底如仰瓦,光泽而坚薄,其色如胶枣色,俗谓枣儿犀。亦有剔深峻者……』此件香盒造型利落大方,纹饰线条粗细变化丰富,漆色鲜艳润泽,朱砂纯度较高,古朴自然。纹饰采用『峻深』风格剔就,单株花卉满铺器身,盒身与盒盖上下呼应,艺术美感趋于统一。且此香盒漆层堆叠较厚,肌理表达清晰,为耗工费时的高级工艺。

【記錄】佳士得(香港),lot.3427

 

1203   

清 紫檀鑲竹根嵌百寶鹿紋香盒  

D:7.2cm H:4cm


此件香盒紫檀為材精制而成,包漿均潤,沈鬱凝厚,紫檀紋理沈穩悅目。唇邊子母口嚴絲合縫,平頂直壁,下承內圈足,口、足沿起細線,線條優美。整體造型飽滿周正,端莊素雅。


器蓋身子母口處及足腳,均鑲嵌有一圈竹段,究其工藝,先將窄小的口部均勻留壁,挖出凹槽,又將竹段細細琢為粗細適合的小圈,嵌入其中,彷彿以竹為芯,其別緻巧思,精妙契合之處,難以言表。蓋面上以珊瑚、青金、綠松、螺鈿鑲嵌洞石老松,一雄鹿翻滾戲耍,體態活潑,取「松鹿同壽」之吉祥寓意,華麗雅致。




百寶嵌之器,向以周制為上佳。清史料記載,乾隆年間藏書家吳騫(1733-1813)撰《尖陽業筆》卷五記:「明世宗時,有周柱善鑲嵌奩匣,精妙絕倫,時稱周嵌。」清乾隆年間學者錢泳(1759-1844)著《履園叢話》十二章載:「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創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銀、寶石、真珠、珊瑚……五色陸離,難以形容,真古來未有之奇玩也。」周柱,即周翥,明嘉靖年間江蘇人,生卒不詳,以其百寶嵌聞名。周柱之鑲嵌工藝極為繁復,層迭錯落,營造三維視效,又綴以金、銀等貴重金屬,屢創層次豐富之佳品。後人之作,縱清代盛世所出,論嵌料繁細亦鮮有出其右者,遵奉其獨步工藝門派為「周制」。此件傳承周柱風格,實為佳品。

 

1205  

清 谢稚柳画徐秉方刻紫檀大笔筒

D:22cm H:24cm


筆筒取上等紫檀料而成,上下圓筒形,配有三足座。體型碩大,用材豪奢。沿口沿一圈錄毛主席詩詞:「卜算子」並款:「一平同志屬,稚柳謹錄並圖」。筒身通景刻梅竹,老梅,梅樁蒼勁,梅枝橫斜,梅花盛開。竹葉挺秀,橫生梅枝之下,其間落「秉方刻」印款,說明為謝稚柳寫稿,徐秉方所刻。謝稚柳,號壯暮,室名魚飲溪堂、杜齋、煙江樓、苦篁齋。江蘇常州人。工書法,精鑒賞。徐秉方承艺其父徐素白,均为滬上著名的留青竹刻大師,结交唐雲、謝稚柳、陸儼少、程十發等海上書畫大家之門,因此其作品颇具画意。


【備注】王一平舊藏

 

1206  

清 瞿子冶刻紫檀竹石图诗文笔筒

D:13.8cm H:16cm


笔筒刻顏真卿《閣貼》內文,「陰寒不審,太保所苦復何如。承渴已損。深慰馳仰。病服藥。要鹿脯。有新好者惠少許。文殊贊猶未獲。望於文書中細檢也。尋弛謁不次。魯公與李太保書,庚午仲秋屬於月壺山房。子冶瞿應紹」,並「子冶」印款。結字舒朗。


瞿應紹(1780 - 1849 年)字子冶,號月壺,晚號瞿甫,又署老冶、壺公冶父。最善畫竹,蘭、柳亦工,兼能書法篆刻。民國漱石生《退醒廬筆記》:「邑紳瞿子冶廣文,應紹書畫,宗南田草衣。道、咸間尤以畫竹知名於時。… …更喜以宜興所制紫砂茶壺,繪竹於上而鐫之,奏刀別有手法,為他人所不能望其項背,故當時一壺之值,已需三、四兩。逮瞿物故之後,闕值更昂。今偶有此種「瞿壺」,骨董肆皆居為奇貨,非十金、數十金不可,而真者尤未必能得。」子冶所作的紫砂壺素來被收藏家視為珍寶,被視為曼聲後文人壺代表,幾不可得。




左右滑动

1209  

清早期 张希黄制竹刻留青仙山楼阁臂搁

L:19.2cm


此臂擱用留青技法在竹之青筠處雕畫兩高士對坐於江畔崖松之下,側首望遠方勝景。江水繞群山蜿蜒而去,雲氣與峰巒古松相交掩,唯一小舟渡於江上,頗具詩境。畫面上方空白處題唐人詩句:「脫卻朝衣便東去,青雲不及白雲高。」落「希夷」款,及「張宗略印」、「希黃」二印。整幅作品工謹絢麗,融詩、書、畫、印於一體,蘊含著高超的界面技巧。該臂擱為張希黃所制,本名宗略,字希黃,以字行,明末清初時浙江嘉興人。其以竹的表皮作書畫,成績斐然,世稱留青竹雕,亦稱希黃為「留青聖手」。其留青竹刻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是浙派的代表人物。張希黃傳世的真跡作品,約計二十餘件;上海博物館收藏最豐共有六件,北京首都博物館一件,余者流散在海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備注】日本關西重要茶道家族舊藏






左右滑动

1212

清 邓渭、芝山和合二仙竹笔筒

H:15.9cm


此件竹雕筆筒圓口,直腹,下承三足,造型規整簡潔,可愉案頭小景。整器滿飾雕工,一面琢行書一篇,曰:「蔡君謨書真、行皆入妙,亦頗自重,不輕為人書長文,以為古今能自重其書者,惟子敬與君謨耳。蘇子瞻書學徐浩,晚年得力於顏魯公、楊少師,黃魯直書瘦勁,波峭磊落不猶人。米元章採古人之筆而成一家書,一時謂之集字。時庚戌夏六月,雲樵山人制。」鈐「得璜」印。另一面鏤雕和合二仙,一仙執帚,一仙執蒲扇,面目慈祥,勾肩並立。周身山石奇巒,祥雲繚繞,並有書雲:「相偎相傍笑容開,問答依稀耳畔來。留得國清禪寺里,一枝仙帚掃塵埃。芝山居士書」鈐「芝山」朱文印。字口峻深,結體挺秀,雕工不凡。


鄧渭,為乾隆朝嘉定竹器刻字第一高手。字得璜(一作德璜),號雲樵山人,是活躍於清乾隆年間的竹雕大師。竹刻家鄧孚嘉之子,自幼師承家學,擅長刻竹和治印。竹刻工薄地陽文,又善刻行楷,字跡秀麗。張廷濟曾雲:『嘉定竹器刻字,乾隆朝雲樵山人鄧渭為最。』《竹人傳》稱其:『善鐫印章、筆筒、秘閣,行草得羊欣法度』。所鐫筆筒拓本為《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所收錄。其性嗜酒,非極乏時不輕奏刀,偶有所作,世人皆珍如拱璧。上海博物館藏有數件鄧渭竹雕筆筒,可做對比考證。芝山其名,多見於竹刻作品之上,且有與鄧渭合制之作傳世。


綜合其作品風格並此件筆筒銘文紀年款(庚戌年為乾隆五十五年)比較,推斷當為清代中期之宋葆淳。宋葆淳,字帥初,號芝山,晚號倦陬,山西安邑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人。長於金石考據,善鑒別,隸書、行、楷,皆入能品。亦工篆刻。此件筆筒綜二名家合力創作而成,書風雋秀,畫意濃濃,包漿瑩潤,文質皆佳,殊為可貴。

 

1214  

清 青白玉雕高士楼阁香筒

H:18.2cm


香筒是文人書齋不可或缺的香具。一般是直接將特製的香料放於香筒內,香氣便從筒壁、筒蓋的氣孔中溢出。同時,由於香筒的製作考究,工藝精湛,又是一種清雅的室內陳設品。此件香筒以白玉鏤雕而成,呈方形直筒狀,轉角圓潤。外壁以通景雕琢山水樓閣圖案,怪石嶙峋,蒼松挺立,長階迎客,亭台樓閣隱約可見,高士拄杖訪友,山中問路。整體紋飾佈局自然,極具層次感,運刀流暢,利用鏤雕、圓雕、浮雕、打窪等多種碾琢技巧,將山林氣韻生動展現,收藏陳設的難得精品。頂部鏤空雲蝠紋飾,深具吉祥寓意。


此式鏤雕方形玉香筒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有相似存例,可參閱《紫禁城》2018 年9 月號,第49 頁,青玉山水人物圖香筒。

 

1215  

清 道光行有恒堂琉璃印章

L:2.8cm W:2.8cm H:4.5cm


此件方印以琉璃為材,以紅色絲縷仿瑪瑙材質。印面以精湛刀工,刻陽文篆書「行有恆堂」,兩側作龍紋。方圓適度,骨力追風,是一方不可多得的皇室鑒藏之印,不論是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是彌足珍貴。印章在中國歷史上,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體,它更能體現其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多的思想內涵。自秦漢以來,印章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給我們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文化知識和書法、鑄造、雕刻等系統藝術寶藏。刻錄了各個不同時代的歷史縮影和風格,充分凸現了一個民族極強的藝術內涵。此印主人愛新覺羅·載銓(1794-1854),為清宗室,滿洲鑲紅旗人。室名行有恆堂、恆堂、世澤堂。載銓雅好收藏並設計定制了各類藝術品,定府收臧的古玩較豐,「行有恆堂」款的器物皆為親王訂制。清代道光、咸豐二朝的工藝品上凡有「行有恆堂」四篆字款,都為皇親貴族所使用。

 

1216

清道光 行有恒堂 黄皮玉扳指

H:2.5cm

 

此件扳指白玉为材,质莹糯,皮金黄。扳指正面循材自然形,阴刻「清静无为」,底侧刻「行有恒堂」四字,字口填朱,排置规整谨严,颇具古韵。

行有恒堂主人为定敏亲王载铨,初封二等辅国将军,三进封辅国公,授御前大臣、工部尚书、步军统领,袭爵。道光末,受顾命,是清道光时期的宠臣,声名显赫权重一时。


定府主人载铨雅好收藏,在清代道光、咸丰二朝设计定制了大量的艺术品,作品制作之精、门类之广俨然一个小造办处,且定制的种类极为丰富,包括了陶瓷、寿山石、玉器、宣炉、鼻烟壶等多个门类,都是皇亲贵族使用的器物。器身皆署有「行有恒堂主人制」、「行有恒堂主人」或「定府行有恒堂」等铭,所定制之器物,技艺娴熟、制作精良,皆为佳品并具有宫廷御用的风格。

此扳指即为定府所出,细洁腻凝、如脂似膏,包浆沈稳内敛,制作工艺精湛之极。有非常显著的清代宫廷制作手法,当为不可多得的清宫旧物。


左右滑动

1218   

清乾隆 御制墨两块

L1:9.5cm ; L2:12.2cm


御墨,為古時皇帝之專用墨,清代御墨,一般由內務府造辦處墨作所制,多用名墨舊料,加麝香,冰片,鹿茸精調而成,故極名貴。乾隆時期內廷製作的御墨,有一些以齋堂軒室命名的墨品,如敬勝齋珍藏墨、遂初堂藏墨、御制淳化軒墨等,各朝均承襲製作,並形成定式。這些以書齋命名的墨品既彰顯了皇權威儀,又反映出濃郁的文人雅趣。此品為御制墨兩塊。其一墨形仿自漢代的玉劍璏,此種玉劍璏在明清時期常作墨床之用。墨正面為勾雲紋,背面上鈐「天府永寶」印,下題「大清乾隆年制」,「樂壽堂珍藏」,並有「古香」小印。樂壽堂,清漪園建築,也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乾隆於1750 年為其母親孝聖憲皇后六十大壽而建,原為兩層建築,光緒十三年(1887 年)重建時,改成現在的式樣,並成為西太后慈禧在頤和園內的寢宮。

 

 



左右滑动

1220   

明 靈璧石山子  英招 

L:62.3cm


此英石橫峰造型奇異,質地堅硬而含潤澤之光。各角度觀之,均有耐人尋味氣象,勢若龍生雙翼,昂首欲飛,為瑞應之狀。造化之功雕琢若此,皺、瘦、透、漏,神形兼具。古人寒窗夜讀,置之文房案頭,摶如雲霓,筆旁硯側,雲譎波詭,玩賞之妙,不可以言。《易》雲:「尺蠖之曲,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此石實得之。

 

 




左右滑动

1223  

清 沈氏砚林著录吴昌硕铭林吉人圭璋砚

长:20.8cm;最窄处:9.8cm; 最宽处:15.2 cm;厚:2.8cm


沈汝瑾(1858-1917),字公周,號石友,別號鈍,江蘇常熟人。沈汝瑾一生嗜硯如癖,收藏頗豐,質佳形工,多自作硯銘。可推想當時由沈石友藏硯、拓硯,吳昌碩治硯、題硯、琢硯或篆硯,後來由吳昌碩弟子趙古泥刻硯,可謂研林共賞,合力作成硯拓,成為藝林佳話。自1905 年起,直至1917 年沈石友去世的12 年里,吳昌碩為沈石友約數百方藏硯題銘。這些硯銘由吳昌碩蒼勁老辣書法寫出,詩以抒情、贊硯記事或禪語言志等,俱可稱書文雙絕,寓意深遠;其筆下人物畫的簡率妙趣,雖僅寥寥數筆,但其簡勁有力、舒展自如的線條,形神刻畫得,無論是面壁達摩、渡海觀音或品賞硯石的友人,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具有鮮明個性。缶翁金石意味濃厚的書畫與硯銘無疑使沈石友藏硯之藝術價值大為提高。可惜的是,沈汝瑾生前所收藏的158 方名硯,因經濟拮據,經由後人售出,後由日本畫家橋本關雪(1883-1945)捆載東去,藏於白沙村莊。幾經更迭,這批藏硯多數已毀於戰火,留存者絕少。惟沈石友生前已選拓107 方藏硯編成《石友硯譜》,贈送給俞養浩(1851-1926),這部硯譜後來為日本篆刻家園田湖城所收藏,可謂是《沈氏研林》的前身。民國12 年(1923),沈汝瑾之子沈若懷將其藏硯精品共計158 方,拓成硯譜《沈氏研林》,共四卷一百部,有硯中「石渠寶笈」之美譽,硯譜中所收錄之硯,多有歷代名人雅士舊藏者,或銘刻詩文寓志者,最為世人所重視的,當是眾多留有吳昌碩銘的佳硯。此硯便為沈氏硯林著錄、吳昌碩銘佳硯之一,石取天然形,石形方正,一段出尖,如圭如璋,石質溫潤細密如嬰肌,呵氣成澤,易於發墨。正面硯面平整,上端篆書、行書刻銘並款識:「如圭如璋,登著作之堂。石友屬,昌碩銘。」背面楷書刻銘並款識「吾願結屋南山巔,枕書不讀眠看天。得尺蹄紙圖雲煙,千峰蘿薜萬壑泉。丁亥(1707)春林佶(1660-1720 後)。」並「林佶」印款。後行書刻銘並款識:「圭璋之品,吉人之辭。石友。」其中吳昌碩所銘,文字高低錯落,前後貫通,一氣呵成。高古渾穆之氣撲人眉宇。所配紫檀硯盒,刻:「林吉人圭璋硯」並「白沙村莊」「滴水秘玩」兩方印。1916 年,橋本關雪在京都建庭院式住宅,名曰「白沙村莊」,之後一直居住於此。錢瘦鐵留日期間,便在橋本關雪的白沙村莊住了一年多,此 " 白沙村莊" 收藏印,便是出自錢瘦鐵之手,常見於這批著錄名硯中。《沈氏硯林》所著硯台中的吳昌碩銘書,均是先書於紙上,然後由他的友人,篆刻名家趙石農鐫刻,趙石農刻硯的最大特色是摹刻精到、惟肖惟妙,縱觀《沈氏硯林》中的吳昌碩銘書,或大或小,或篆或楷,均有筆有墨,生機勃勃,若現紙上,趙石農精摹之技,可謂空前絕後,且其對昌碩先生之用筆用墨嫻熟胸中,故鐫刻時能依形傳神,勢完意足。


林佶(1660-1722)字佶人,號鹿原。今福建福州人。康熙三十八年舉於鄉,五十一年(1712)特賜進士,授內閣中書。工於詩文,通書法,精於小楷和篆隸書。文以汪婉為師,詩以陳廷敬、王士禎為宗。他手抄成編汪琬所撰《堯峰文抄》、陳廷敬《午亭文編》、王士禎《漁洋山人精華錄》、《古夫於亭稿》等書,為世人所贊。林佶不僅是清初著名的藏書家、書法家, 也是一位藏硯家。以硯癖聞名於世的黃任, 藏硯之癖亦受其熏染。由此可見林佶在當時藏硯界的地位和影響。


著錄:1 《沈氏研林》(二玄社版)卷三,編目114。解題·釋文,頁48)

2 《古名硯·端溪2》(二玄社),圖69-70,頁15

 

 

左右滑动

1224  

清 黄杨木雕雪山大士

H:19cm


黃楊木雕始於元代,流行於明清之際。著名詩人李漁《閒情偶寄》里評道:「黃楊每歲一寸,不溢分毫,至閏年反縮一寸,是天限之命也。」蘇東坡也有詩雲:「園中草木春無數,只有黃楊厄閏年。」所以黃楊木也有「知命樹」之美稱—以能安於天命、安守困境,勵人心志。此尊雕像以黃楊木為材。沿襲經典造型,瘦骨嶙峋,雙肩聳立,屈左膝,蜷右腿,雙手交疊於左膝之上。取材上乘,木質光潔柔潤、紋理細膩,色彩由淺而深,更給人以古樸典雅、天然尊貴之美感,歷經數百年之歲月滄桑,更凸現大士冥想入定之忘我精神。當年造此像者,一定深諳佛理,借刻刀弘揚梵音妙果,羅漢歷歷可數的脊肋,著力彰顯苦修之無我,羅漢消瘦,面容慈祥柔和,雙目半闔,靜思證菩提。此件雕像將佛家至高的「止息散心,專注一境」的禪定氣象表現得淋灕盡致;將以往傳說中令人感到神秘的佛祖金身,具化為一個平易親切之長者的形象,既散髮出宗教的莊嚴神聖,又平易近人。


1225   

明或更早 沉香木雕洗象摆件

H:32cm WT:1137.8g

拍品以大塊的沉香為材,取整料而作洗象擺件。大象體態豐盈,象尾帖服,雙眼閉合,低首卷鼻,其身略作側擺,大耳下垂。象背之上雕琢一朵盛開蓮花,一人持帚站立;另外一人著袈裟,一手持扇,一手做誦佛之手勢,立於大象身側,象身後立一寶瓶。人物面部表情,衣著紋理,大象鬃毛髮腳皆刻畫精細,栩栩如生,面面俱到。洗象情景生動,予人祥和愉悅之感。象性情溫順,惹人喜愛,寓意太平,俗稱「太平喜象」。此器寓意掃去舊習,萬象更新,帶有美好祝福意願。整器設色,象身為白色、蓮花為紅色,其他部位也各有設色,經久老化,剝落,古樸之氣十足。沉香是佛教重要供養香料,白象的形象也與佛教息息相關。傳說,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時就是騎乘六牙白象。佛教禪宗主張破除一切名「相」的執著,簡稱「掃相」,於是借用「象」與「相」的諧音,各类洗象图样寓意着破除我執、心向佛法的平和心境。



自宋代始,此種洗象題材,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而逐漸成為備受歷代文人喜愛的吉祥圖樣。所見較早者,有宋末元初畫家錢選所繪《洗象圖》,明代畫家丁雲鵬也有數幅《洗象圖》存世,這類畫作便在宮廷皇室之中,也是備受皇帝珍愛的佳品。除繪畫外,以瓷、玉、銅、木作各式洗象形象擺件,也自明代起常見於文人書齋陳設中,且其形象在明末清初時已逐漸從佛教寓意中脫離出來,作「太平喜象」之寓意,乃至常有與童子形象相結合者。此件沈香木雕洗象擺件,象身塗彩為白色,綴以蓮花,且有僧人侍立左右,仍具有濃厚的佛教元素,應為較早的洗象題材擺件。其白象、僧人之形象,多有可與錢選、丁雲鵬所作的《洗象圖》相類比之處,尤其白象造型,體型豐滿,多布褶皺,回首似作笑容,賞之頗有喜樂之狀,實為頗具時代特色的案前雅設。

 




左右滑动

1229   

变体灵机式古琴潜真子通

长:118cm 隐间:108.5cm 肩宽:19.5cm 尾宽:12.7cm


琴為變體靈機式,琴首平整,面杉底梓,冠角為烏木,齦托為銀杏木,岳山、琴軫、雁足為紅木,蚌徽,琴身以鹿角霜灰胎,髹粟殼色漆,琴體布滿牛毛斷兼冰裂紋和梅花斷,底面斷紋密集。圓形龍池、鳳沼,龍池上篆書「潛真子」三字,龍池下陰刻兩方印,分別為「太古□塵」、「韓奕世家」。


靈機式古琴為漢代梁鑾所作。史書載:「梁鑾作琴:於兩額旁各生二寸,腰旁作峻形,有大聲。常挾耕於霸陵,每耕罷鼓琴,有群鳥伏於地下,曲畢鳥散,耕者怪之。日習其弄,鳥集如初。」此琴琴首非靈機式常見的圓首,而是齊平,自琴首至肩處內收呈半葫蘆狀,出肩較寬。腰下收作雙圓弧。琴身嚴謹,造型靈秀,在造型上獨具個性。


琴家視斷紋為貴,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中說:「古琴以斷紋為證,琴不歷五,早百年不斷,愈久則斷愈多。」斷紋是由於琴的木質伸縮、漆灰質地老化的程度不同,經年累月而形成的。故而斷紋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識。年代久遠的古琴,經過時間沈澱,琴聲通透松沈,給人帶來異常的美學享受。古琴的斷紋有多種,有蛇腹斷,流水斷,梅花斷,牛毛斷,冰裂斷等。此琴身斷紋形狀圓而攢簇如梅花圈瓣,為典型「梅花斷」,琴界歷來多以梅花斷為最古,以為非千年不斷,故多以梅花斷為斷紋之上品。


左右滑动


古琴龍池上方此種題字,一般為古琴琴名,而「潛真子」多為道號,可能琴主人以自身道號為琴名,取其琴音暗合道法之意。以「潛真子」為號的人,可查史料中有二人,其一為北宋道士,著有《還丹顯妙通幽集》一卷,原題「少室山潛真子述」,約成書於北宋,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類。《宋史•藝文志》醫家類著錄其另撰有《神仙金匱服食方》二卷,其餘則不詳。其二名為折元禮(?-1221),金代詞人。字安上。世為麟撫經略使。父折定遠,僑居忻州( 今山西忻州)。明昌五年(1194) 兩科擢第。學問該洽,為文有法度。官至延安治中。興定五年(1221) 蒙古軍陷葭州( 今陝西佳縣),死於兵難。《金史》無傳,事見《中州樂府》。詞存《望海潮》一首,見《中州樂府》。印款中韓奕,一說有其人(約1330 年- ),字公望,號蒙齋。平江(今蘇州)人。元末明初醫家、詩文家、詞人。生於元文宗時,約卒於明洪武末。父凝為吳中名醫 。承家學,亦以醫名顯。初與王紱友善。入明,紱出仕,奕遁跡不出。明初與王賓、王履齊名,稱「吳中三高士」,後終於布衣。好與名僧游,曾與倪瓚、顧瑛、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潛等流寓同里。奕精本草及飲食烹制,撰《易牙遺意》二卷,後附《酒經》,此書為周履靖刊入《夷門廣牘》中。另有《山人集》不分卷,均於《四庫總目》傳世。另有一解,韓奕或取自詩經名篇:《大雅·韓奕》,敘述周宣王時期年輕的韓侯入朝受封、覲見、迎親、歸國和歸國後的情景,故而在古代,「韓奕」一詞也用以指代周宣王時的韓國諸侯,「韓奕世家」此印,或是印主人以古韓國後人自居,或指代其家鄉或定居地為古韓地的意思。「韓奕」詩中雲「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有倬其道。韓侯受命,王親命之。」梁山,鄭玄箋:「夏陽西北。」夏陽,即今天陝西韓城市。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也就是韓城。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從這裡來看,活動地在山西、陝西兩地的折元禮,很可能祖籍就是在古韓地,以「韓奕世家」自居。故而此琴為金代詞人折元禮所有一說可能更為貼切。【出版】許健主編,《中國古琴民間典藏》,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3 年,第64 頁。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