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珍玩——瓷器、玉器、杂项专场

日期:2021-07-22 16:56:11 来源:上海嘉禾

拍卖 >古董珍玩——瓷器、玉器、杂项专场





古董

瓷器、玉器、杂项专场

珍玩



2021年7月22日15:30(A2厅)



1


清乾隆  剔红方胜盒

尺寸:22×7.8cm

RMB: 150,000-180,000


方胜纹是汉代传统寓意纹饰。胜原为古代汉族神话中“西王母“所戴的发饰。方胜图案及方胜盒在漆器中较为常见,明清以来已成为吉祥图案中常见的纹饰之一。此剔红盒作方胜式样,形为两个菱形压角相迭,平顶盖,矮直壁,平底,子母口扣合。盒内部与底部髹黑漆,光润纯正。以花卉纹装饰,色似琥珀,富贵华丽,匠心独具。



2


清  粉彩人物八棱碗

款识:“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二行篆书款

备注:老磕,有窑裂

D:17.5cm

RMB: 45,000-65,000


拍品呈八棱形,深弧腹,圆足。造型典雅大方,制器规整协调,口沿描金,底边青花绘回纹。内壁着绿松石地,外壁罩匀净白釉,其上饰不同场景的人物故事图,构图繁密,色彩鲜艳,极富装饰效果。



3


民国 珐琅彩御题诗灯笼瓶

款识:“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备注:带原配底座。

H:11cm

RMB: 80,000-100,000


此件拍品器形雅正,溜肩腹微收,胎质细密,均净如雪。彩绘玉兔笔触细腻,并以各色花卉,妍丽婀娜,月桂树枝繁叶茂,采用国画技法,清新脱俗,雅致宜人




4


民国 粉彩花鸟小方瓶

款识:“洪宪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H:13cm

RMB: 80,000-100,000



本件拍品口足呈圆形,主体部分呈四方并彩绘四种清新脱俗的花卉,器型线条优美,釉面光洁如鉴,釉水肥润,胎质薄透,使整件作品艺术性与观赏性并重。



5


清道光 黄地绿龙寿字碗一对


款识:“大清道光年制”青花六字二行篆书款

D:10.5cm

参阅:香港苏富比,1997.12.02,Lot291

RMB: 200,000-300,000



此类黄地绿彩创烧自明代,其制作工艺较之青花复杂,需要在锥刻好纹饰的涩瓷胎上以明黄釉为地,于纹饰内填绘翠绿彩,入窑低温烘烤而成。此碗造型典雅尊贵,胎骨细薄轻盈,外壁以黄釉为地,以绿彩绘赶珠云龙纹,工艺细致,逼真传神。黄釉明快可人,釉面平滑透明,有明代“娇黄”遗韵,绿彩青翠鲜亮,对比鲜明。行龙刻画生动,游于海天之间象征皇权神圣,不可小视,道法治国,天下一统。


此件拍品为清代后宫的岁例用瓷,专供贵妃一级使用。清代内廷等级森严,在日常用度中都有明确规定,决不可僭越。据清乾隆《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铺宫”记载,内廷对瓷器的使用有明确规定。皇太后、皇后用裹外黄釉瓷;皇贵妃用黄釉白裹器;贵妃、妃用黄地绿龙器;嫔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五彩红龙器。结合传世实物,此规定最早应该出现在康熙年间,顺治一朝未曾有,可能当时天下初定,内廷制度尚未有暇顾及,后至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四海升平,康熙帝参考前朝,复位礼制,制定出许多详细的内容,包括内廷后宫的各方规定,并为后世所遵循,终清一代不曾更迭。



6


明 龙泉窑玉壶春瓶

H:34cm

RMB: 120,000-180,000


玉壶春瓶为传统瓷器中的经典器形,由唐代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定型于北宋时期,基本形制为撇口、束颈、垂腹、圈足。本品为标准的玉壶春造型,细长的颈部尽显秀雅苗条,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色比青玉,制作精良。足露胎,略带火石红。齐身暗刻纹饰,布局繁密紧凑,层次过渡清晰,刻划豪放流畅,工艺精湛,所刻枝蔓花卉轻盈舒展,气脉连贯毫不逊色于笔绘之神韵,为明代玉壶春瓶之佳妙隽品。



7


明以前 龙泉窑琮式瓶

H:20.5cm

参阅:西泠印社2020年秋季拍卖会LOT1870

RMB: 550,000-850,000


此种瓶式为仿照上古玉琮外形并加以变化而成。琮在上古时期为祭地礼器,《周礼》记载,"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地位尊崇。瓷质琮式瓶始见于南宋龙泉窑和官窑,后世沿袭烧造,影响深远。此瓶口底相若,器体内圆外方,象征“天圆地方”,外壁四角各凸起横线纹为饰。通体满施青釉,釉面薄而透明,光泽感强,釉色青中泛灰,釉层肥润如脂,细腻光滑,釉色典雅,宛如一泓清泉,苍翠如玉。底部露胎,并微现火石红。造型挺拔端庄,清朗的釉色中古韵盎然。胎体厚重,保存完整,造型挺拔端庄,清朗的釉色中古韵盎然,实为雅玩珍藏之上品。



8


清康熙 青花“封神演义”图棒槌瓶



H:76.5cm

著录:1.美国聖路易斯博物馆旧藏。

   2.纽约佳士得2005年春拍。

   3.中国嘉德2006年秋季拍卖会。

RMB: 2,200,000-3,200,000


说明:此件棒槌瓶挺拔恢弘,盘口直颈,丰肩鼓腹,下承圈足,因形似棒槌而得名,其腹部平缓而开阔,为康熙朝新创之瓶式。画面中人物形象恢奇恣肆、躯干伟岸、衣纹线条老辣,造型生动,讲究笔致墨韵。所绘松树,苍翠欲滴,古干森郁。整器构图仿效中国山水「知白守墨」之法,远景层峦迭嶂,岚气弥漫,勾线填色,极为恬淡;中景景深开阔,人物错落有秩,近景山石皱染,并用披麻皴法点染山石树木,质感强烈。所绘青花妍丽秀雅,有浓淡深浅之别,笔触皴染得宜,分水技法炉火纯青,当为康窑青花「蓝分五色」之典型。


观其上以青花满饰,口沿绘饰一周回纹,瓶颈处做三长方形开光,内绘人物故事图,下方绘饰一周如意云头纹。折肩以青花绘梅花及铜钱锦地纹,留白海棠形四开光,内绘博古图及花卉纹。瓶腹采用通景式构图方法绘饰封神演义题材纹饰。其表现方式恰似戏曲舞台亮相式的,人物高低错落的一并亮出。以横亘瓶腹的怪松及皴笔勾就的山石为界,远山横斜处,主体人物手持令旗而立,左右两侧二人执旗迎风招展。其下主体人物为右手执剑,左手执戟的虬髯客,横戟跃马所向披靡。以二人为中心,两侧数员战将手持兵器冲锋而来,从人物五官、动态、服饰等可判别诸人特征,或勇猛豪放,或潇洒飘逸,或慷慨激昂,或镇定自若。形象逼真活脱,画法精细入微,所穿甲胄、头饰,手持武器,腾跃身姿,身下战马乃至马匹装饰皆各有不同,又用迂回转折、起伏变化的山石、苍松和点缀其间的草丛来体现画面的空间感和错落感,人物与背景之间协调巧妙,这种移步换景的构图方式,给人以密不透风之观感,虽画面满而全,但主次关系分明,人物关系安排合理,错落有秩,既面面俱到,又重点突出。



9


韩天衡 篆刻闲章

尺寸:3.8×3.8×7cm

印材:芙蓉石

印文:安康

边款:立夏感冒制是印,以去寒也。时辛卯豆庐七十二叟天衡并记。

来源:2014年上海朵云轩秋季拍卖会LOT2449。

参阅:上海实际出版集团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韩天衡篆刻近作》。

RMB: 300,000-400,000


此方韩天衡所刻印章,印材为芙蓉石;边款“立夏感冒制是印,以去寒也,时辛卯豆庐七十二叟天衡并记”。作品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2010年被专业媒体评为“2009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并由《书谱》社三十五周年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



10


清光绪 粉彩百蝶纹洗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直径:42cm

RMB: 45,000-65,000


本拍品撇口扁平,腹微收。所绘蛱蝶五色焕然,身姿各异,缤纷络绎中,细腻流畅的笔意俱现,须翅栩然,宛若灵动精致的工笔小品,正合“翠裛丹心冷,香凝粉翅开”之诗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本品以粉彩满绘蝴蝶,蝴蝶粉翅翻飞,笔法细致入微,“能巧之外,曲尽情理”,莫不纤毫毕现,栩栩如生,有“滕派蝶画”风格。“蝶”与“耋”谐音,寓“百蝶富贵”、“寿至耄耋“之意。晚晴时期,统治者对此纹饰喜爱至深,瓷器及宫廷服饰上都可见百蝶纹样,一时蔚为大观。



11


清雍正 粉彩花卉碗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D:9.2cm,H:5cm

RMB: 300,000-500,000



此拍品碗口微撇、敛腹、圈足,造型端庄,胎体薄匀而轻盈。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莹润油滑,更能突出粉彩装饰的纤美、柔和。画面中花叶分布各有主次,婉转舒展,颇见柔美之姿,笔意精美绝伦,彩料妍亮华丽,色彩搭配与转换之妙处处可见。花朵姿态婀娜,枝干穿插有致,疏密得当,画面层次丰富,气韵通畅,颇具当时宫廷工笔绘画之精妙。



12


清乾隆 豆青釉粉彩安居乐业鱼篓尊

H:31cm,D:16cm

RMB: 320,000-420,000


皇家制器刻意掇取民间用器,尤喜渔农之夫的形象与用具,以表亲民近俗。此器取鱼蒌造型,口沿微侈,束颈,硬肩,腹微鼓,线条的曲折变化,力摹竹篾的韧与劲的体势。其通体施豆青釉,再加绘粉彩秋菊数丛,横欹而出,吐萼含苞,风姿绰约,铺陈出暗香浮动之意境,几只神采奕奕的鹌鹑分别栖息于草木之上,神态专注,栩栩如生,安逸地享受着秋光的宁静,身旁伴以野菊数朵,各具意态,与秋菊上下辉映。构图简洁清雅,笔法精细纤巧,所画鹌鹑的点睛之笔尤其生动。“鹌”与“安”谐音,“菊”与“居”谐音,鹌鹑秋菊共同构成“安居乐业,岁岁平安”之寓意。釉面抚之光润如玉,清秀端庄,豆青底色淡恬,其绘画、胎釉、彩料、无一不精,彰显乾隆御瓷之非凡品格。



13


明初 处州窑青釉执壶



H:32.5cm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

出版:岩波会特集展

参阅:1.浙江省博物馆藏明 执壶。

   2.故宫博物院藏明早期龙泉窑青釉执壶。

   3.2012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同类型器物,成交价338万港币。

RMB: 1,600,000-2,600,000


出版物图


此件拍品喇叭口,玉壶春式瓶身,束颈,梨型腹,宽板把手屈起,流口向外屈伸,流和颈之间有云板相连,素面,釉色梅子青色 ,白胎略泛灰,细腻坚密 ,足端无釉,呈朱褐色火石红,型与景德镇明永乐窑甜白釉执壶极为相似。《大明会典》卷一九四: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初三日,查得黄册内旧瓷:龙泉釉壶二件…这里所指的龙泉釉壶应为明代宫廷遗存至清宫旧藏器物(故宫博物院藏龙泉窑青瓷研究)故宫出版社从(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对几处集中存放龙泉窑器库房内藏品保存状况的原始记录来看它和同时期景德镇窑洪武官窑青花,釉里红存放在一起,且二者未见使用痕迹,说明两地窑厂在同一时期生产的宫廷用瓷,进入到皇宫的内收储时间相近,这是研究明初龙泉窑产品的参考依据。2007年浙江考古所对龙泉枫洞岩窑址的考古挖掘,认为枫洞岩窑场即为生产明代宫廷用瓷的窑场之一,并且有出土同一器物可做比较(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文物出版社。



14


明 龙泉窑点彩杯带托

盘直径:16.5cm,杯:8cm

RMB: 250,000-350,000


点彩艺术在青瓷中使用已久,至少在三国时已出现,越窑应该是最早使用以铁为着色剂的点褐彩艺术的窑场,到六朝时,除越窑外,温州地区的瓯窑大盛点彩之风,而龙泉窑使用斑彩则是元代的开始。龙泉窑使用铁斑时添加了铜的金属元素,增加了红的着色成分,使斑点变得更加艳丽。这种斑块在柿青釉的衬托下彰显自然的魅力。历来被海内外藏家珍视,日本陶瓷界珍称其为“飞青瓷”,收藏机构无不为收藏到一件斑纹飞青瓷而荣。


本件拍品用铁和铜的混合金属元素,装点出既锈斑深沉又艳丽红霞的特殊艺术效果,俨然彩霞流布碧天,富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该器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品相之佳,已传递出明代龙泉窑承载生产宫廷用瓷使命的气息。



15


清康熙 寿山石观音像

款识:“玉璇”款

H:13.6cm

RMB: 280,000-380,000


寿山石圆雕始于南北朝,迄今所见最早的寿山石雕为福州南朝墓出土的一件石猪,刀法简练,形态粗狂。至清代,寿山石雕进入鼎盛期,薄意浅刻,无所不精;人物、兽钮,各尽其妙,此件作品以寿山石雕琢而成,质地润泽。所雕观音头戴风帽,束高发髻,发丝细密有致;面相圆润,法相庄严,神情安详,低眉慈目似俯视芸芸众生;玉手纤纤相叠,一手持书卷,一手置于膝上;身着广袖长袍,衣纹重褶层叠,飘然欲动,姿态潇逸,所着法衣之纹饰及背部纹饰刻画细腻入微。


杨玉璇,又名玉祥、玑。明末清初福建漳浦县人。明末清初的时候,杨玉璇的寿山石雕已经远近闻名,官员、富绅争相收藏。有的还被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代表作“玉璇”款寿山石雕罗汉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6


清 紫砂泥绘山水图红木插屏

款识:“清德堂”

长:22cm,宽:14cm

RMB: 20,000-30,000


此件插屏红木攒框,设勾云纹底座,配草龙纹花牙。内嵌紫砂屏心,表面以彩泥堆绘深山高士访友之景。画面丘陵纵横,水泊茫茫,松柏婀娜,草苔葱郁。两位高士手持木杖,一来一迎,远处房屋高立,双舟漂驰。画面右下有“清德堂”朱文篆书方印,为清代紫砂堂号。



17


明代 铜鎏金上师造像

H:14cm

RMB: 220,000-320,000


18


李鸿章 田黄印/调鼎凝厘田黄印

尺寸:1.5×1.5cm/2.2×0.9cm

RMB: 120,000-180,000


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富文年”,横批:“钧衡笃祜”;“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而此印即属光绪皇帝所赐李鸿章众多寿礼中的一件。印章为田黄石,其色泽柔顺自然,质感油润凝结,红筋石纹清晰易辨。印章形制规范呈椭圆状,平台镂雕羊钮,钮饰造型谨严端庄,比例妥帖适宜,神态安详温顺,刻琢手法精妙绝伦,柔美恬静却未失刚强。钮饰选题亦与李鸿章的生肖属羊十分契合实可谓用心良苦。



19


明代 玉琮

D:5.7cm,H:2.8cm

RMB: 60,000-120,000



此单节玉琮,琮身低矮,中间圆孔宽大,外形与功能如同于镯,故又称琮式镯,是良渚文化玉琮的一个典型制式。玉琮外壁以减地浮雕对称的长条形凸面,四面纹饰对称统一,几乎没有误差。每面分上下两组纹饰,中间减地打凹,上方左右阴刻双圈纹,下方饰两道弦纹,每道弦纹由多条并行线组成。此玉琮形制、纹饰具有典型的良渚文化玉琮特征。在流传过程中经过盘玩,早已形成纯熟的皮壳,玉琮的边角均被摩挲得圆润光滑,周身包浆厚实,宝光内敛,充满神秘深沉的高古气息。清代盘玩后贮存于红木盒内。玉琮中间的打孔工艺更是具有明显的文化期特征,为上下对穿打孔法,圆孔中间微微凸起。玉琮周身有赭石红、鸡骨白、黑色,整器呈色灿若彩霞。良渚玉琮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神秘的纹饰一直以来都是嗜古玉者追寻的对象,在中国史前玉器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


清 钱陈群铭瓦当形砚

尺寸:18.5×12cm

RMB: 30,000-50,000


钱陈群,字主敬,浙江嘉兴人,清朝大臣。



21


祥雲瑞鹤  昌化老坑鸡血石雕件

倪东方 乙酉年

长90cm; 宽15cm; 高98cm

RMB: 8,800,000-12,000,000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22


明永乐 铜鎏金千尊佛母像 

H:70cm

RMB: 20,000,000-30,000,000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明永乐铜鎏金尊胜佛母坛城

文\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专业研究员 李柏华


尊胜佛母,又称顶髻尊胜佛母、佛顶尊胜佛母,乃长寿三尊之一,可主长寿。佛母在兜率天说法时,以“陀罗尼”经咒救度王子,因此尊胜佛母有救度之功。尊胜佛母的巨大影响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它的陀罗尼经咒广泛流传,被认为具有防灾的功能,所以在寺庙或寺院前的经幢顶上所刻几乎均是此尊的咒语,在皇家陵墓地宫、贵族死者的经被上也釆用此咒;另外,她也被看作是长寿神,与无量寿佛和白度母共同组成的“长寿三尊”著名组合广为人知。


因此,尊胜佛母是一尊救苦度难的女性菩萨。修持尊胜佛母法门,能增长寿命及福慧,消除无始以来一切罪业,免除一切凶灾。此尊功德最符合百姓渴求的现世利益,故广受信仰。


这件作品是一件稀有的表现尊胜佛母的塔状立体曼荼罗,立体、全方位的呈现了一座完整的佛母坛城。此尊造型结构复杂,下部为带束腰式下宽上窄的台座。底座为倒梯形,上下檐均铸绵密的缠枝莲纹浮雕,座前、后、左、右各突出力士撑起之露台,台边缘处鑿刻连珠纹。坛城顶端有佛塔一座,龛内为佛顶尊胜仪轨的护法尊。佛母呈金刚跚趺坐姿于中间,三面八臂,为其常见之形象,三面均戴五叶宝冠,冠叶雕刻十分精巧,顶结高发髻,上托摩尼宝珠,发髻染纟甘蓝色,余发垂搭于身体两侧。面上各具三眼,相容端庄圆润,五官精致柔美,额部高广,鼻长而挺,嘴角略带微笑,表情慈悲和善,耳坠大耳铛,庄严殊胜,神态祥和静谧。八臂位置、手势各异,右第一手持四色十字金刚羯摩杵,表降魔降灾事业成就。二手托莲座上有阿弥陀佛(亦或为大日如来)为其上师,表怀爱。三手持箭代表勾召众生的悲心。四手施愿印置于右腿前,表示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左手第一手愤怒拳印持絹索,代表降伏一切难调伏之众生。二手上扬作施无畏印,代表使众生远离一切怖畏。三手持弓者,代表超胜三界。四手结定印上托甘露宝瓶,表示使众生得以长寿无病。富于动感,姿态优雅写实。此外,有供养天女在宫殿的楼阁上翩翩起舞。


佛母身形结构比例完美,配饰包括耳壬当、项链、壬婴珞、钏镯、腰带等,工艺精巧华丽,身着薄裙,轻柔贴体,裙边在座面铺展开。帔帛从肩上绕臂而下,垂搭于莲花座,美感尽显。圆形莲座端庄华丽,仰覆莲瓣层叠有序,上下对称分布,束腰明显,具平衡大气之美,莲瓣上沿有细密的阴刻线表示花梗,构思精巧细腻,座上缘饰饱满的连珠纹一周,下缘有多层台阶提高底座,彰显造像的尊贵地位。莲台正面边缘阴文寥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款铭清晰,笔划稳健,端庄典雅。


十三世纪,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为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继续扶植藏传佛教,实施多封众建,而宫廷造像则作为颁赐的特例,由御用监佛作承造。由于明朝宫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宣两朝,统称“永宣造像”,而永乐造像即指这一期时期造像中的一类。明史记载,永乐年间中央政府曾大量施造佛像与青藏宗教上层互相馈赠,以加强政治联络。到了永乐六年,佛像即作为礼物互为祈福,通纳已经成为了习俗和常礼,称为“赐佛制度。”凡有官款的造像就应该是政府所定之佛。


根据此造像的工艺,鎏金,款识等判断,当为永乐年间的宫廷所造。且本尊造像超越一般复杂的永乐宫廷雕塑,绝对是一件天才级大师的旷世绝作。整尊造像金色锂亮,鎏金纯厚,保存完好,黄铜质地细腻厚重,尊胜佛母仪态庄严而富有神韵,身体结构比例精准,肌肉感表现十分到位,细节刻画一丝不苟。造型繁而不乱,装饰华丽,工艺精美,比例合度,舒展自然,气韵生动,尤其把生命的活力和宗教的空灵表现的令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出汉藏文化的融合和明初日益强大的实力。明代永乐宫廷藏传佛教艺术流派的显著特点,在此件造像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出明代永乐宫廷匠师精湛的技艺与专注力,尽显皇家风范。同一主题之艺术作品在永宣时期极为罕见,甚至目前未见能超越此尊造像者,可谓宗教神圣之气与皇家气派兼备,实为宫廷佛教造像之极品,珍贵之至。



李柏华,1980年12月进入上海博物馆,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雕塑的鉴定和研究工作,现为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专业负责人,副研究馆员,佛像鉴定专家。先后发表有:《佛教造像中的力士像与天王像》、《试论南朝梁代佛像的几个特征》、《隋代阿弥陀佛整铺造像之比较》、《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综述》、《上博赴伦敦展出的青铜器》、《明清金铜佛像收藏与辨伪》、《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鉴真和空海》、《唐代诸尊佛龛像考证》等论文和文章数十篇。著有《明清金铜佛像》一书。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