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黄姚紫》——室内陈设美学专场
2021年7月22日20:00(A2厅)
1
清乾隆 青花三多纹梅瓶
清乾隆
青花三多纹梅瓶
六字篆書款
高33cm
起拍价:7,500,000
梅瓶为唐代创烧的瓶式,梅瓶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是储酒实用、陈设装饰、明器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唐代有白釉器。北方辽代墓葬的壁画中,曾发现了有用梅瓶来插花的图案。河北省宣化县辽天庆六年(1116年)下八里张世卿墓的壁画中,桌上摆放着三只带盖的梅瓶,是用于盛酒的容器。宋、金时期的梅瓶有的书“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等字样,更加明确了它的用途。梅瓶为明清时期烧造的典型器物。
三多纹又称三果纹,为传统吉祥纹饰,典故源于《庄子 · 外篇 · 天地》:尧观于华封,华封人曰:请祝圣人,使圣人寿,使圣人福,使圣人多男子。即多寿、多福、多子之意,亦称福寿三多。多为寿桃、石榴、佛手或寿桃、石榴、枇杷等,寿桃寓有“长寿”,石榴寓有“榴开百子”,佛手谐音“福”,三果纹寓有多寿、多子、多福之意,故三果纹又称为“三多图”。
乾隆时期青花瓷器以纹饰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为特点。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次分明、繁而不乱的特点,给人以华丽、浑厚的感觉。主题纹饰多绘于器物的主体部位,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此件梅瓶器形端正,青花发色青翠亮丽。唇口,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底足微撇。外壁错落绘折枝桃实、佛手及石榴等“三多”纹饰,颈部均饰一周十字花卉纹,肩部及足圈饰变体莲纹、蕉叶纹,绘工精细,果实饱满,花盛叶蔓,生机勃勃。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整器造型规整,制作精良,器形体高大,庄重典雅,青花发色青翠艳丽,绘制精细,构图疏密有致,纹饰清晰,为乾隆官窑青花瓷的代表作。
上拍于2015年巴黎佳士得6月LOT 105,并著于图录封底。
本拍品附巴黎佳士得拍卖图录及发票
2
明初期 钧窑(一)字四方倭脚花盆
尺寸24.5*18.5*11.5cm
起拍价:咨询价
钧瓷,河南钧州(今禹州)钧窑烧制。其韵雅致,釉质厚重,温润如脂,釉色变幻不一,至臻至美。如此盆之钧瓷花器,底部多刻数字,由一至十,以示盆及底座尺寸,一为最大,十为最小。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独创的窑变釉技术,变幻莫测,奼紫嫣红,对后世瓷业产生深远影响。这只花盆四方敞口,宽版沿,四灵处倭角为饰,腹壁微内收,形成恰到好处的角度,底部四角做如意云头矮足。造型周正而规矩,典雅考究,通体罩施钧釉,釉层丰腴匀润,熔融自然,外釉色为官钧之海棠色,内釉为天青色,盆底蚯蚓走泥纹清晰可见。此盆的釉光与纹理变化当属蓝色之最佳品格,远观静穆恬谧,近看圆融烂漫。釉层依器型的转折而丰富多变,斑驳氤氲,与人无限遐想,别见一番古雅韵致。底部敷涂褐色护胎釉,与莹润釉光对比鲜明,清晰可见刻印“一”字款。
此类刻数字之钧瓷,传统断代北宋,然学术争议颇多,近来研究多断代十五世纪。霍吉淑于其著作中指出,此类底刻字钧瓷,除清宫所见数例之外,均未见于其他地区,也无墓葬出土例。此外,钧瓷烧造所用之双层模具法,至十五世纪初方由河南窑工匠所创。由此可推,此类瓷器应为永宣年间御制,置于北京新都皇宫,以供赏玩,遂流传明清。详见霍吉淑,《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大英博物馆,伦敦,2014年,页92-97。
目前查遍世界各大馆藏和拍卖纪录,仅台北故宫有一件同型的月白釉四方盆,或2019年北京保利春拍一件“十”款,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112的月白釉四方水仙花盆。
3
元 青花模印赶珠云龙纹高足杯(玉字)
高10cm、直径12.5cm
起拍价:4,800,000
高足杯盛行于元代,也称马上杯,是为满足马背民族善骑喜饮的习俗而作。本品撇口鼓腹,下承高足式把柄,有竹节凸棱。碗外壁绘赶珠龙纹,龙身修长矫健,张嘴欲噬火珠,气势威猛,颇具动感。口沿绘卷草纹一周,内壁模印四爪逐珠游龙成双,首尾相接,杯心绘青花折枝花卉,工艺上集青花绘画与模印于一身,时代特征明显。
本品碗壁模印纹饰清晰,其制作工艺颇为考究,融汇诸种装饰工艺于一体,其中模印工艺颇为精巧。运用此法,先需做出雕饰行龙纹的阴模,在杯体印模成形且外模未除之前,趁坯体表面半干状态对准内壁覆上阴模,再于模印纹饰以外的坯体上绘画纹饰,至此方成。
公私收藏中虽有同类十四世纪青花高足杯,但此杯绘龙纹争珠,龙体矫健,形态尤为逼真,栩栩如生,釉面清亮,造型规整,可见于过往七个世纪,收藏者之用心惠存,极为难得。内壁龙纹前爪处模印「玉」字。此「玉」字含意为何,暂且未有定论,有说或代表等级制度,仅见于巧工绝艺之品,另有指或是纹饰的一部分,与火珠相呼应,意为「宝」,取珍宝之意。
同类瓷杯,有饰龙纹或凤纹者,参考一龙纹高足杯,出土于内蒙古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见陈永志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北京,2004年,图版46,或三件凤纹高足杯,见图版42-4,亦有见数杯出土时整齐置于一瓷罐内,参见页12。另有一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汪兴祖墓出土物,现藏南京博物院,载于汪庆正,《青花釉里红》,香港,1993年,图版33。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也存一例,展于《江西元明青花瓷》,江西省博物馆,南昌,2002年,编号15。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例,于足处环饰叶纹,也可资对比,录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上)》,上海,2000,图版12。
4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萝卜瓶
高25cm
起拍价:8,000,000
此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萝卜瓶极为少见,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近底面敛,浅圈足,造型端庄典雅,线条饱满柔和,胎质洁白坚质,器型秀丽,十分名贵。此瓶展现大明宣德朝(1426-35年)青花瓷之美善至臻。
宣朝虽不及十年,君王贤能勤政,朝政安平,民生富足。宣德帝博学精通诗画,《明宣宗皇帝御制集》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宣宗绘画,可见一斑。
宣宗擅艺好雅,江西景德镇御窑瓷业兴盛,质臻艺绝,以青花瓷尤为出众,高岭土瓷胎质高致密,撷古创新,器形纹饰新颖多貌,落楷书年款于青花瓷,亦属创举,如此器所见《大明宣德年制》款。
此瓶以苏麻离青绘缠枝花卉纹,浓丽耀眼,画工细腻,苏麻离青积料处经烧制后于器表凝结成黑斑,即所谓之「铁锈斑」,后代御瓷争相效之。苏麻离青乃永乐一朝,自中亚传入,其名或源自阿拉伯语「sumawi」,意为「天空色」或「天蓝色」。此料富含铁质,多与当地钴青混合使用,宣窑所用苏麻离青应更为纯净,烧制后青花发色明艳鲜丽,花叶纹饰层次丰富。
宣窑画工臻熟超绝,以写意取代工笔,取细笔层迭点染,线条连绵不断,纹饰生意盎然,气韵生动,布局虚实错落,整体清朗典雅,而规整端庄。宣瓷之器形、纹饰,琳琅满目,卷草、花卉、游龙、人物、山水等,以花卉纹饰最是盛行,或自然拟真,或传统样式。
本品之缠枝花卉自然拟真,然娇蕊间相连缠枝纹与卷叶纹却非源自天地,缠枝花卉与卷叶纹饰乃借镜西方,自地中海国度经由古印度、中亚,而传至中国,始用于佛教建筑或石雕纹饰,渐作于祭祀银制礼器,最终成为瓷器纹饰,见罗森,《Chinese Ornament. The Lotus and the Dragon》,伦敦,1990年。
宣窑青花瓷产量丰,督陶严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大量残器,乃烧造成果不佳者,见《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展览》,香港,1989年。宣瓷深得当朝鉴藏家倾慕,晚明时期已成身份权位象征,珍贵难求。文献论其最上,凌驾成化、嘉靖、万历官窑,参考 Clarence F. Shangraw,〈Fifteenth Century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n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Chinese Ceramics. Selected articles from Orientations 1982-1998》,香港,1999年,页102-115,页106。
5
明洪武 釉里红玉壶春瓶
高31.5cm
起拍价:4,800,000
毫无疑问,这支玉壶春瓶是一件传世的洪武瓷器珍品。由拉坯,到设计、绘制纹饰,乃至施釉及入火水窑烧制,此瓶的每道工序均无懈可击。这支玉壶春瓶做工完美,无论从任何角度观赏,其釉里红纹饰均精巧细腻,在釉里红洪武瓷器当中极为罕见。许多类似的玉壶春瓶由于口沿纤巧易碎,故此多有破损;相形之下,此瓶保存至今仍完好无缺,益显其弥足珍贵。
以造型而言,此瓶正处于景德镇玉壶春瓶样式的转折时期。元代玉壶春瓶的造型较为秀丽轻巧,而永乐年间的瓶颈较短,外观较为凝重,而这支洪武瓷瓶正介乎两者之间。与元朝制品相比,此瓶的瓶腹较宽、重心较低,使收窄的瓶颈益显修长,而剖面柔美的s曲线亦更形突出。它的瓶腹重心虽低于元代瓷瓶,但仍有别于其后永乐瓷瓶下移至瓶胫的样式。这支釉里红玉壶春瓶制作规整、造型优美,堪称洪武瓷器的极品。显然,这支玉壶春瓶是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的珍品。它的艺术成就令观者无不倾倒叹绝,而且此瓶流传至今仍完好无缺,于此更见其弥足珍贵。
参阅资料及可查拍卖纪录如下:
1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上)》,香港,2000年,212页,图版197号。
2 苏玫瑰编,《Chinese Copper Red Wares》,大维德基金会,伦敦,1992年,专题系列第三册,图版2号。
3 出处同上,3号及4号图版。
4 苏玫瑰及Rose Kerr,「Copper Red and Kingfisher Green Porcelains:Song dynas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 Guangxi Province,《Oriental Art》,卷XXXIX,编号2,1993年夏,25─33页。
5 参考上海博物馆藏此类瓷盌一件,见朱伯谦,《龙泉窑青瓷》,台北,1998年,239页,图版222号。
6 参考长青馆藏此类佳器一件,见苏玫瑰,《Elegant Form and Harmonious Decoration:Four Dynasti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伦敦,1992年,图版17号。
7 载于朱裕平,《元代青花瓷》,上海,2000年,252─253页,图版9─6。
8 参考大维德基金会所藏一例,详见前述著作《Elegant Form and Harmonious Decoration:Four Dynasti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图版16号。
9 伦敦佳士得,1988年6月6日,拍品150号。
10 汪庆正编,《青花釉里红》,香港,1993年,64页,图版36号。
11 《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1996年,84─5页,图版9号。
12 《大明会典》「工部」一节中关于「器用」的论述,详见201卷2715条。
13 《朱明遗萃:南京明故宫出土陶瓷》,南京博物院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1996年,35页,7、7.1、8、8.1─3图例。
14 鸿禧美术馆前述著作,68─9页,图版1号。
15 参考大维德基金会藏典型元代釉里红瓷瓶一件,详见参考附注6。
16 John Addis爵士,「Hung Wu and Yung Lo White」,《东方陶瓷学会会刊》,41卷,1975─77年,51页,图版21b号。
17 见苏玫瑰前述著作《Elegant Form and Harmonious Decoration:Four Dynasti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33页,图版19。
18 见鸿禧美术馆前述著作,70─1页,图版2号。19 出处同上,74─5页,图版4号。此例所示的垂云纹图案更复杂,与佳士得香港于1992年9月拍出的釉里红洪武玉壶春瓶大致相同,见拍品468号。20 另外二件,一件藏纽瓦克博物馆,载于《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from the Newark Museum》,华美协进社,纽约,1980年,图版20号;另一件截口,1990年11月于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126号。
6
元 青花飞龙纹饰净水碗一对
高7.5cm、直径15cm
起拍价:咨询价
公元1278年,元政府于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专司烧造一事,朝廷御用与赏赐外销瓷器皆由其所出。蒙元之世,朝廷与中西亚地区政治经贸往来最为密切,尤其元文宗登基之后,两地文化互动交流成就斐然。彼处先进工艺亦为中原所汲取,其中瓷器一项尤为显着。元.许有壬《至正集》卷九“马合马沙碑文”载:“西域有国,大食故壤,地产异珍,户饶良匠。匠给将作,以实内帑。”此文献揭示当时的浮梁磁局有波斯的工匠参与瓷器的烧造,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此时在波斯陶器上广泛使用已逾三百年之久的钴蓝料传至景德镇,与本土得天独厚的烧瓷技术相结合,遂成享誉四海的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瓷器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着称。本对青花净水碗却大小适中,为收口,溜肩,下收敛,造型稳重大气。通身绘两条飞龙,龙昂首露齿,身材飘逸灵动,矫健曲身,极具神采;龙身周围绘制火焰状及上部的祥云朵朵,烘托龙之苍劲、洒脱、雄伟之势,整体笔法洒脱豪放,青花一色苍翠妍丽,有如水墨之凝重晕染,颇得笔墨意趣。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构图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本品的青花发色明快艳丽,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足底圈足露胎,胎体较多数元代青花器物较薄,且留白空间大,应为元代内府宫廷用器,明显区别于对于中亚之外销作品,故此推断本品为存世元代青花瓷器中极为罕见一例,且龙绘双翅,更是罕见。
本品通体以青花料绘饰,发色浓郁,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外壁装饰分上下两层,上绘连绵云状,下绘两条飞龙。口沿内侧亦绘鱼藻纹一周,底心青花圈内饰鱼,也称连年有鱼纹。元代的典章制度严格规定了使用纹饰的不同阶级。《元史舆服志》记载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元庭下令:“禁服麟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赫黄等服”。这意味着上述特殊纹饰,只有皇帝和贵族才有权使用。
元青花传世数量甚为稀少,如此绘工精良,品相佳好的青花净水碗且又成对更是难得一见,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之中翘楚。
7
明初 钧官窑折沿盘
尺寸:直径21cm
起拍价:800,000
钧瓷,河南钧州(今禹州)钧窑烧制。其韵雅致,釉质厚重,温润如脂,釉色变幻不一,至臻至美。
此器为钧瓷之佳美者,有宋瓷典型特征。盘折沿口,浅腹,底为平切圈足。釉色淡灰蓝,釉层较厚,乳浊质感强,口沿处釉薄而呈淡淡的褐色,使得器物轮廓鲜明。整器光素,惟以釉色及形制为佳,朴雅沉着,静穆恬谧。此种器形宋代较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