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西泠秋拍|晚明三家罕见同指魏忠贤:黄道周领衔本季绫本书法

日期:2023-12-17 14:58:37 来源:卓克艺术网

拍卖 >2023西泠秋拍|晚明三家罕见同指魏忠贤:黄道周领衔本季绫本书法

 


 

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弄权乱政之下,明代政治的腐败与黑暗达到了顶峰。黄道周曾上疏几十次,受魏忠贤怒目威慑而无所畏惧;倪元璐在典试江西乡试时命题讥讽,直触魏忠贤名讳;王铎曾拒绝魏忠贤索要墨迹,并辞修《三朝要典》;张瑞图曾为魏忠贤生祠书碑,这一事件也成为他官宦和书风转折点。四位书家这段人生经历,都融成了笔墨,塑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书风。

 


 

本卷为黄道周早年所书自作诗卷,作于崇祯初期,属黄道周书风从摹古出新转变的过渡时期。

 

整诗创作于崇祯四年(1631)魏忠贤余党诬陷原宰相钱龙锡入狱、黄道周直言进谏被革职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以如何辨别草木为题,隐喻区分忠臣奸臣,劝谏圣上不要被魏忠贤余党蛊惑,应当明辨是非,识人用人。

 


 

黄道周(15851646

福建漳州人。天启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

南都亡,唐王任以武英殿大学士。谥忠烈。学贯古今,尤以文章风节高天下。

诗文敏捷,书画奇古,真、草、隶书皆有大成。为晚明书法大家。

 

是卷不仅是黄道周入仕有关隐喻进谏的重要作品,也是其第二次入京再遭贬谪时所作的重要人生节点作品,更是其书法生涯间出己意探索时期的关键代表作品。

 

卷中所书为黄道周自作七律诗七首,见载于其文集。据文集编年,本诗应创作于崇祯四年(1631)春,时黄道周47岁,在京城。是其为官仕途中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即黄道周三次上疏为原宰相钱龙锡(被魏忠贤余党诬陷下狱并议论斩首)辩冤,使钱龙锡免于一死,而自己被革职降三级候补,又受浙闱一事攻击之际。

 


 

考年谱,崇祯二年(1629),黄道周被诏复原职。

 

崇祯三年(1630),四月,抵京。八月,出典浙江乡试竣,晋任右中允。是时,督臣袁崇焕以谋反大逆罪被处死,魏忠贤余党聚谋污蔑旧辅钱龙锡为逆首,并逮诏狱,廷臣无复言者,唯黄道周三次上疏为其伸冤,崇祯帝疑,让其待命四十天。

 



《黄漳浦集》中年谱1629-1631年部分

记载了倪元璐让官于黄道周一事

正是本次秋拍另一件倪元璐书法作品创作期间

 

崇祯四年(1631),春正月,黄道周被降三级调用。而礼科又故意多次挑剔浙闱事,遂上疏乞休。夏五月朔,钱龙锡被释。冬十一月,乞休之疏被应允。崇祯五年(1632)春正月,回乡。

 

也因此举,黄道周名声大振,其书法作品也更为人宝爱。目前黄道周存世的墨迹基本是其崇祯二年(162945岁)至隆武二年(164662岁)之间的作品,并无少作

 

 


 

黄道周(15851646)行书

崇祯初期有关隐喻劝谏皇帝

明辨是非诗卷

绢本  手卷

画心:214.5×27.5cm

题跋:63×31cm

 

 

 

1.《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碑帖集》(中)P195,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憨斋珍藏书法集》P39,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3.《海云轩书画藏珍——初编》P30-33,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4.《刘海粟艺术文选》P52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刘海粟题跋)

5.《沧海一粟——刘海粟的艺术人生》P12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刘海粟题跋)

 

诗文著录

6.《黄漳浦集》卷四十五,【明】黄道周撰,清末铅印本。

7.《黄漳浦文集》上P854-855,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年。

8.《黄道周集》六P2335-2336,中华书局,2017年。

 

 

9.“憨斋珍藏书法展”,广东美术馆,20062月至4月。

10.“憨斋珍藏书法展”,汕头市博物馆,20073月。

 


本拍品部分出版著录书影

 

 

刘海粟题跋。吴南生旧藏。

 

本卷为黄道周早年所书自作诗卷,整诗创作于崇祯四年(1631)魏忠贤余党诬陷原宰相钱龙锡入狱、黄道周直言进谏被革职的历史背景下,属黄道周书风从摹古出新转变的过渡时期。不仅是黄道周入仕有关隐喻进谏的重要作品,也是其书风间出己意探索时期的关键作品。

 

鉴藏者简介

吴南生(1922~ 2018),笔名左慈,室名憨斋,广东省汕头市人。1936年肄业于汕头市商务英文专科学校。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历任中共县委书记、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后曾任吉林市委宣传部长、海南区党委副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等。工书法,富书画收藏。

 

跋者简介

刘海粟(18961994),字季芳,号海翁,别署静远老人、游天阁主,江苏常州人。工书画、诗文。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协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多种。

 



 

在这十八年间,起伏乍变的政治境遇,使黄道周心境变化完全展露于书法作品当中。本卷书于崇祯初期,属黄道周书风从“摹古”到“出新”转变的过渡时期,不仅是黄道周入仕有关隐喻进谏的重要作品,也是其书风“间出己意”探索时期的关键作品。

 

不同于崇祯二年(1629)黄道周所作存世最早墨迹《奉张耀之诗卷》(北京市文物局藏)的结体方扁、体气开张而不脱苏东坡气息,本卷点画痩劲,结字更显方折,较之个人风格强化了许多,笔墨间显然已出己意,逐渐脱离了苏东坡的范式。与黄道周崇祯三年(1630)所作《录呈郑鄤等十五首诗卷》(故宫博物馆藏)极为相似。

 


黄道周所作存世最早墨迹《奉张耀之诗卷》

北京市文物局藏

 

黄道周为明末忠烈之士,以抗疏直谏而著于世,极其痛恨魏忠贤等阉党争权误国、残害忠良,入仕二十余年,上疏三十次。

 



黄道周以识别草木为题写讽谏诗

诗文与书风的清健孤傲相得益彰

 

本卷整诗以览察草木为题,借屈原之口,表达如果连草木都不识,何能识得美玉的中心主旨,诗中别识根株亦苦难”“悬多束脯为青蒲等句,表面是在介绍各草木,实则上是在进行辛辣的讽谏,劝谏圣上应当识人用人,不要被魏忠贤余党蒙蔽,不可忠臣奸臣不分。

 

本卷与《黄漳浦集》的诗句在用字方面有几处不同,其间有异体字通用者,也有句句意扣不离原意者,二者相较,本卷用词更贴合作者原创之意,可作为诗集日后出版勘误之最初版本。

 


本卷与《黄漳浦集》部分用字不同处

相比之下本卷更贴合作者之原意

 

如第一首中,本卷为别识根株亦苦难,诗集为别识根林亦苦难根株根林二词,显然是本卷墨迹更为合意,别识根株是为辨别植物的根和主干之意;

 

如第三首中,本卷为乐苑自生玫瑰树,诗集为乐苑自生玫瑰极玫瑰树玫瑰极二词,应是诗集在流传抄录过程中的误识现象;又如第六首中,本卷为吃得蒲菹吾亦老,诗集中为吃得蒲葅吾亦老为异体字……

 

本卷经吴南生旧藏,卷后有刘海粟长跋。刘海粟曾为黄道周纪念馆节义千秋石匾,本卷跋中刘海粟更是将黄道周与郑成功二人合称为明代闽海双忠,以表对黄道周忠烈之敬佩。

 


刘海粟为黄道周纪念馆题“节义千秋”石匾

 

 


 

 

 


 

本轴作于崇祯前期,所书为其崇祯五年(1632)重阳前后所作七律诗,倪元璐因朝局混乱、忠臣蒙冤、念母心切,三次上疏乞假失败之际。是轴不仅是倪元璐性情诗文之表现,也是倪元璐自由且成熟的典型书法面貌,更是倪元璐崇祯初期用书写作为表露心境、交流友谊手段的重要实物见证。

 


 倪元璐(15931644

字玉汝,号鸿宝,别号园客,浙江上虞人。

天启二年进士。官至户、礼两部尚书。

学力深邃,落墨超逸。工山水,精书法,诗文为世所重。

倪元璐的人品艺品极受推崇,以鲜明执着的政治态度和认真善辨的才能而著于世。

其存世四尺对开立轴中所书内容体量类本幅者,较为少见。

 

 


 


倪元璐(15931644)草书 七言诗

绢本  立轴

129.5×38cm

 

 

1.《碎金集》(一)P75,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2.《徐渭、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墨迹精选》P19,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年。

 

诗文著录

3.《中国书法全集》第57卷倪元璐P255,荣宝斋出版社,1999年。

4.《倪文贞诗集》卷下,【清】倪元璐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冬饮丛书》第15倪文贞公诗集,广陵书社,2003年。

6.《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356P406,北京出版社,2010年。

 

 

倪元璐的人品艺品极受推崇,以鲜明执着的政治态度和认真善辨的才能而著于世。其存世四尺对开立轴中所书内容体量类本幅者,较为少见。本轴作于崇祯前期,所书为其崇祯五年(1632)重阳前后所作七律诗,倪元璐因朝局混乱、忠臣蒙冤、念母心切,三次上疏乞假失败之际。

 

是轴不仅是倪元璐性情诗文之表现,也是倪元璐自由且成熟的典型书法面貌,更是倪元璐崇祯初期用书写作为表露心境、交流友谊手段的重要实物见证。

  

 

轴中所书为倪元璐自作七律诗,诗载《倪文贞公诗集》卷下,题作《小愈后吴澹人诸君移尊过斋作文字饮(其一)》。

 

据年谱编年,本诗作于崇祯五年(1632)重阳前后,时倪元璐40岁,三次上疏乞假失败,在任调理痊愈后,门生吴祯、杨廷麟过府邸探望并作此诗。

 

吴祯[明],初名天胤,字永锡,号澹人,华亭(今属上海)人。为崇祯四年(1631)会试倪元璐分管诗一房所出进士,旋选庶吉士。

 

杨廷麟(?~1646),字伯祥,江西清江(今属樟树市)人。为崇祯四年(1631)会试倪元璐分管诗一房所出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职方主事。明亡后,奉唐王命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江西各地募兵抗清。顺治三年十月清军破赣州时投水而死。

 


《倪文正公年谱》书影,粤雅堂丛书本

同样记载着让官于黄道周一事

反映出两件作品的紧密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本拍品与黄道周早年行书诗卷的诗文创作于同一历史大背景下,二者互相关联,黯然生趣。

 

彼时魏忠贤余党当道诬陷忠良,黄道周因正义直谏而被革职降三级,倪元璐闻此讯便立即上疏请求让官黄道周,上疏是陛下之知道周久矣”“臣谓陛下今日用人,惟当取其伉直有气者”“还道周原官,而出臣于外之言,尽肺腑恳切进谏之态。

 


魏忠贤(1568-1627

 

然崇祯帝不允,倪元璐便数次以养疾省母”“忆母遂病”“托病乞归的理由上疏归家,以示去意坚决。故,倪元璐此举已不仅仅是其生性至孝、探母心切的表现,也是其迫切想要远离朝堂纷争的幌子,是其痛恨魏忠贤等奸臣扰乱朝纲,又或是其想要让官黄道周之心依旧未灭,更是其恨圣上不识忠奸的无奈归隐。

 



倪元璐在诗中用卫夫人与王羲之的关系类比自己和门生

又用边韶昼眠受嘲的典故勉励门生

 

本诗中倪元璐表达不会与奸臣沆瀣一气的态度,并用“卫夫人泣”“孝先便腹”的典故来勉励门生。

 

除本诗外,倪元璐前后又作《忆母遂病三上书求归不允却赋十诗》《病请至三不得许在任调理治既小愈作》《四十初度》等诗,急切、焦躁、无奈,种种迹象都显示出倪元璐处在一种求退不能,欲罢不忍的两难境地之中,同时也体现了倪元璐不甘心做闲官又不愿曲意逢迎的认真耿直的性格。

 


倪元璐当时所作诗文与本拍品属同一主题

皆反映其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倪元璐天启二年(1620年,28岁)成为进士以前的书法面貌存世稀少而无法明辨,其存世墨迹大多为其成为进士后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52岁)所作。

 

特别是崇祯元年后,倪元璐因论东林阉党之清浊,请毁《三朝要典》而声名鹊起,并引起了崇祯帝的注意。慕名求书者陡增,倪元璐在频繁的书写活动中,很快稳定了自己的书风,且开始习惯把书写作为表露心境、交流友谊的手段。

 


倪元璐 行书《戊辰春十篇等诗册》

首都博物馆藏

 

不同于天启年间倪元璐书风处在摸索不确定、学习摹古的阶段,本轴中用笔、结字都极其的熟练自如,是其崇祯前期个人风格已经确立的自由且成熟的面貌。

 


 

整幅作品点画劲健爽利,字形紧结峻峭,拉宽的行距使得视觉感上更显疏朗,且以一种平中见奇的方式,貌似收敛其实放纵的心态,来展现其独特的个人风貌,并伴有少量枯笔与浓墨相映成趣。

 

与《戊辰春十篇等诗册》(首都博物馆藏)、《自作有感五言诗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较为相似,皆是倪元璐崇祯前期的典型之作。

 

 

 

 


 

本拍品为张瑞图所书罕见有关魏忠贤诗作,书作无具体纪年,考其诗文内容以及书法风格,此作大致时间应为于天启三年(1623)之后,是张瑞图书法大成时期的绫本作品。

 


张瑞图(15701641

字无画、长公,号二水、白毫庵主人,福建泉州晋江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善画山水,法黄公望,亦工佛像。书法奇秀,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合称“晚明四家”。

 

 


 

张瑞图(15701641)草书

翠阁丹楼七言诗

绫本  立轴

178.5×51cm

 

出版:《白毫墨涛——张瑞图书法特展》P94,晋江市博物馆,2021年。

展览:白毫墨涛——张瑞图书法特展,晋江市博物馆,202112月至20222月。

刊刻:本拍品刊刻上石于晋江八仙山公园。

 


 

本作七律诗是为北京碧云寺所作,1623年魏忠贤扩建重修碧云寺,目的为了让此地作为自己身后之所。故此诗应为碧云寺扩建之后,张瑞图或应魏忠贤之命所作。

 

碧云寺为元代始建,本名碧云庵,即为现在的香山碧云寺。

 


北京香山碧云寺

 

天启三年癸亥(1623)七月,张瑞图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官正四品。因其与同乡也是阉党核心魏广微的诗词唱和,张瑞图逐渐受到阉党的关照,这也可见张瑞图作此碧云寺七律诗的由来。

 


崇祯刻本《白毫庵集》中载有张瑞图

与魏广微唱和的另一首诗词

 

此作通篇连贯俊逸,用笔大胆迅速,间有涩笔,虚实韵律变化有致,笔法硬峭不失灵动,盘旋往复间没有回锋顿挫的修饰。

 

章法上行距疏空,这时是学界普遍公认的张瑞图书风的第二阶段,即天启元年(1622)到崇祯元年(1628)之间。

 


 

此作为绫本立轴,实为张瑞图书法大成时期的典型风格。此作展览于“白毫墨涛——张瑞图书法特展”并附出版,且有刻石在晋江八仙山公园。所书为七言律诗,单落“瑞图”二字穷款,统观整幅作品,他那滔滔不绝之气势,率直自然之挥运,不拘常规之用笔,力矫积习。

 

在他的影响下,其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接踵而出,开启了晚明浪漫书风的新局面,以激越跳宕的笔法、不拘一格的结体、险绝自然的章法,从书法的角度表现出了政权鼎革时期躁动不安的惶恐与挣扎,也颠覆了温柔敦厚的传统士大夫审美标准。

 


 


2023西泠秋拍

王铎(15921652  行书 五言诗

绫本  立轴

1650年作

218.5×44cm

 

 

1.《淡水会·明清书画展》P14,日本淡水会,1997年。

2.《王铎书法全集》九P1085-1087,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3.《王铎巨轴五百品》P206,中国画报出版社。

 



 

 

4.《王铎年谱长编》第三册P1281,中华书局,2020年。

 


 

说 明

1650年的王铎,正处于其降清的第五个年头。这几年里面,在清廷中基本无所事事。这期间,清廷也在不断地为王铎加官晋爵,也许是为了笼络人心。常常在家中饮酒作乐“出则招歌童数十人,为曼声歌吴觎取醉,或宵分不寐以为常”,又“居常垢衣跣足,不浣不饰,病亦不肯服药”,这也许是王铎入清后未能长寿得原因。其书法创作水平在崇祯末年达到高峰,再之后常常颓然自放。但是这样自然流露出这样朴拙的骨力和浑厚的元气,则是古人所体现出的魏晋真面目。

 

本拍品诗作为五言诗的行文。王铎于诗最爱杜甫之沉郁顿挫。其在前后七子的影响下,主张诗必学杜甫,文必宗韩愈,但是他更加注重诗文的内容。在此轴中“老仆衣裳冻,苍生骨肉春”则是其仿照杜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发出的美好愿望。

 


 

王铎对于米芾的崇拜,在此立轴中一览无余。整张用笔节奏跌宕,铺毫厚重。而在有明以前,高堂大轴不曾出现,碍于材料的限制。到了晚明,作品已不再是摆在案头玩味的手卷和帖札所能满足的,需要在更加频繁的社会社交场合出现。于是这种高堂大轴在公众场合更加夺人眼球。此轴可见明末文人审美的变化。此轴整张用花绫书就,更能凸显其珍贵。

 

 

 

 


2023西泠秋拍

张英(16371708  行书 自作诗

绫本  立轴

画心:163×49cm  诗堂:49×26cm

 

 

1.《溥心畬年谱》P111,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溥儒诗堂)

 

 

2.《溥心畬年谱》P110,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

 

诗文著录

3.《文端集》卷四,【清】张英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张英全集》下P96,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

 

 

溥儒题诗堂。

 

本拍品系张英所书自作诗《驾幸金陵恭纪》,记录了康熙第一次南巡时,张英奉旨来金陵迎驾扈从之事。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与其子张廷玉,为清代著名的父子宰相。本幅作品以绫本书写,为张英晚年归里后所作。溥儒题诗堂,述及张英生平、书艺,并经《溥心畬年谱》出版。

 


溥儒题诗堂

 

跋者简介

溥儒(18961963),字心畬,号西山逸士,斋号寒玉堂,出生于北京。清宗室,恭亲王嫡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其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2023西泠秋拍

陈继儒(1558~1639  行书 关羽张飞文句

绫本  立轴

211.5×53cm

 

 

 

 


2023西泠秋拍

陈邦彦(16781752  行书 七言诗

绫本  立轴

1717年作

132.5×44.5cm

 

 

 

 

2023西泠秋拍

蔡升元(16521722  行书 七言诗

绫本  立轴

165.5×46cm

 

说明:蔡升元为康熙二十一年(1682)状元。

 

 

 

 



2023西泠秋拍

董其昌(15551636  行书 临宋四家书法卷

绫本  手卷

引首:97.5×27.5cm 画心:230×27.5cm

题跋:127×27.5cm

 

 

罗天池、许闻泉等旧藏。陈曾寿题引首。罗天池、张珩、韩慎先、许姬传、都俞题跋。许姬传、许松如题签。

 


 

本拍品为董其昌晚年临宋四家长卷,自清代至民国,经三大收藏大家巨眼认可,且评价极高。本卷先由罗天池、许源来收藏,后经张葱玉鉴赏、题跋,张氏对此卷评价极高,认为此卷“神明焕发,洵属甲观”。全卷囊括陈曾寿、许姬传、都俞诸名士题跋,名迹累累。

 


 

是卷经罗天池收藏,并前后题跋五次。罗天池是晚清著名收藏大家,其收藏之富,鉴赏水平之高,在清代已闻名遐迩。罗天池对董其昌书法痴迷万分,尤其钟爱晚年董书。董其昌书法流传甚多,然而大多为中年所书,晚年书作可谓一纸难求。本卷以绫本松烟墨写就,品相完整,为存世董书中的珍宝。

 

罗天池跋中认为此卷为董其昌7172岁所书,此外,本卷钤有“宗伯学士”一印,与罗氏判断相互佐证,可知此卷确为董其昌晚年之作。此卷为临宋四家行草笔意,说是临写,其实二卷都是董其昌借临写实为之名,实行二次创作,笔意潇洒飘逸,颇具风神。

 

鉴藏者简介

1.罗天池(18051866),字六湖 ,广东新会人。道光六年(1826)进士。官云南迤西道。归居广州。工书画,精鉴赏,有名于时。与黎简、谢兰生、张如芝合称为粤东四家。

2.许闻泉[民国],字源来,号天泉阁主人,浙江海宁人。许姬传之弟。著名戏剧理论家,曾与其兄合写《忆艺术大师梅兰芳》。

 

跋者简介

1.陈曾寿(18771949),字仁先,号苍虬,又字耐寂,湖北蕲水人。工书画。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官至广东监察御史,辛亥革命后居杭州,以卖画自给。

2.韩慎先(18971962),字德寿,号夏山楼主,北京人,久居天津。新中国早期书画鉴定权威之一,与张珩、启功、谢稚柳等同为首批书画鉴定小组成员,曾任职天津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3.许姬传(19001990),字闻武,号思潜,浙江省海宁人。长期任中国剧协和梅兰芳剧团秘书。并致力于文物鉴赏和收藏,工书法,亦擅楹联。中国当代业余曲家,著名梅派艺术研究家,戏曲评论家。

4.都俞(?~1931),原名显曾,字小蕃,亦作肖蕃,别署颐庵,八砖室主,30岁后更名俞,浙江海宁人。清末举人,官两淮盐务。善画设色花卉,极娟秀。书宗两汉,颇具功力。晚年卖画为生,但不多作。有《都肖蕃花卉册》。

5.张珩(19151963),字葱玉,一作聪玉,别署希逸,室名韫辉斋,上海市人。其祖父张均衡、伯父张乃熊,均为着名藏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又调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古书画鉴定家、藏书家。

 

题签者简介

许松如[清末民初],江苏武进人。金石学者,亦富收藏。著有《金石名著汇目》。

 


编辑: p!nk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