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响着希望与新生的旋律。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迎来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新年特展。艺术,是时代的脉搏,是社会的镜像。在当代,艺术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但其核心始终未变: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正如习总书记曾强调,“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的力量。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像是一扇窗,打开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也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新的一年,新的艺术探索。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蛇的蜕变一般,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脱胎换骨,涌现出新的创意与灵感。我们相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也将在观众心中激起新的波澜,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对智慧、对未来的渴望。
让我们在2025乙巳蛇年这个充满变化与可能的时刻,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仰,走进这场丰富的艺术旅程。愿本次展览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以及未来创作与探索的源泉。

艺术之路,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砺,更是精神的追求与时代的呼唤。在这条道路上,每一笔、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射,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深情礼赞。无论是对自然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的探索,艺术在本质上永远追求的是对真理的启示和对生命的尊重。当我们站在“大美之春”的起点,眺望着那座“文艺高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艺术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点亮“中国精神之光”,让这份光辉照亮世界,温暖未来。



胡是平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教授、安徽工程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前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油画学会副主席、漕川国际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国内外专业机构及私人收藏,曾获安徽省美术大展金、银、铜奖、安徽油画展学术一等奖,出版《胡是平油画作品集》,《心灵的风景,胡是平作品集》,在台湾举办《两岸文化交流·胡是平、潘篷彬油画作品展》。


心灵的风景:胡是平的油画
无论中西,风景画都是艺术的大宗,它既牵涉到对画面所呈现的风景的观感, 也关乎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欣赏,同时因为风景意象的形成与诗的关系很大,人类 思考和表达风景感知的许多观念也来自诗,所以风景画与诗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 胡是平的杰出之处,恰在于他是一个富于诗性的意识流画家,描绘感觉而不只是描绘物象,他的风景油画取得了景象、技法和画意三个方面的和谐,从而赋予他的画作以显著的诗性特征。他描绘物象能超越物象,技法精湛却不害画意,他以意味深长,不知其然而然的表现力,塑造了徽州的油画形象——按照画家本人的话,那是他 “心灵的风景”。


胡是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画徽州风景。徽州是他的故乡,少年时代的 感受和视觉记忆始终伴随着他,是他心灵中持久的意象。徽州地区山川秀美,气候湿润,阴雨连绵的日子里,粉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烟云变灭的山间,完全是一 幅水墨山水画;而当油菜花开的季节,蓝天白云下的黄花碧水,又不乏令油画家激动的色彩。胡是平热爱这风景,但作为一个画家,他知道自己的工作不能只是再现这些风景,靠风景去感动观众。画毕竟是画,不是风景,这一点,中国鉴赏大家董其昌早在明代就一语道破: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董其昌《容台别集 · 画旨》)虽然董其昌早就说过,但油画家对这个问题的意识多半来自格林伯格,自从格林伯格提出绘画的“平面性”概念以来,现当代画家唯恐自己的画不被当成画, 而被当成所画的对象。胡是平对绘画“平面性”的追求是很明显的,他上世纪九十年代画的徽州民居远比现在画得更写实,那个时期他不时会借助照片作画,素描画得很坚实,此外受早年学习俄罗斯风景画的影响,色彩的冷暖变化尤其丰富。 进入21 世纪后,胡是平艺术观念大变,他有意识地减少刻画,削弱再现性,在抛弃了琐碎的细节后,他的画面更加专注,物象与塑造物象的技法融为一体,使他的画面超越了景象,获得了绘画本身的表现力,即画意。胡是平的徽州题材风景画有过几次变化。继最初近乎古典的风格之后,他发展起一种新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从贴近的视角突出建筑,利用房屋的轮廓线建构起画面结构,具有貌似塞尚一般的轮廓线,不同之处在于胡是平总是用浅色压出黑线条,稳健沉着,他用干拖的笔触、厚涂的块面画出亮色,强调了墙面的质 感,由于平面结构取代了纵深空间,画面具有相当的抽象意味。这种画法是他比较稳定的一个面貌,至今仍然采用。不过,大约在2019年前后,他在一批画中尝试退远一些取景,有时候把村庄画在远景中,他的地平线都画得非常讲究,除了有些俯视取景的画看不到地平线,否则他的地平线连同远景都画得很用心,常常是倾斜的、微带弧度的一条山脊,富有虚实变化,地平线的那边常常爬起一片 云彩,这想必是他下意识里的某种东西。这批新作摒弃了干拖和厚涂,色彩温润。 以此为过渡,近两年胡是平完善了一套新的绘画语言,较从前那种密集的房屋大 不相同,新面貌吸收了相当多传统中国画的趣味,画面上保持着更多的纵深空间, 不用干拖的笔触和厚涂,而近于装饰性的平涂,色彩较前更为鲜艳,相邻的色层施以微妙的色彩变化,新风格一改往昔沉郁的气质,变得平静,明亮,微妙而富有诗意。近二十年来,胡是平坚持写生,几乎从不借助照片作画。比起借助照片在画室里闭门造车,写生完全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认知,写生并不是忠实画下眼前所见 ——作画过程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画家借助绘画语言将眼前景象转译为画面,写生的目的是保持画家对其描绘对象的即身感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包含凝视、概览等视觉经验,大自然各种声音带来的听觉经验,甚至还包括风吹过皮肤的触觉经验,这些感官交相作用并在现场不断更新,它们与画家生活记忆交相作用,也与他见过的一切图画交相作用,创造力就从中流出。写生没有把胡是平拖入风景的无限细节中去,相反,现场永不枯竭的活力,帮助胡是平从无限的风景中捕捉最为动人的意韵,这不再是风景中具体的物象,而是风景整体上的一种情绪,是风景画真正的、表现性的画意。艺术家的感受是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克罗齐称之为“直觉”, 维科称之为“诗性思维”,它不是文字,不依赖文字,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天赋之一。它是艺术创作的秘密,但却难以言说。为什么难以言说?因为在面对风景的一瞬间,胡是平已经把眼前所见与自己曾经见过的所有风景和图画比较过一遍, 假如把他作画过程中的全部所思所想写成文字,必定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那样,是厚厚几大卷生动、真切而感人的记忆碎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胡是平比作一位“意识流”画家,他笔下的风景,正是他以诗性思维感受世界所留下的心印。我与胡是平相识甚久,相知也深,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难得的纯粹的艺术家,不仅因为他从不停止对艺术的追求,时刻准备接受新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失去童心。万木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