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距离”:媒介时代,我们的失语症

日期:2025-02-14 14:26:40 来源:Art Ba Ba

资讯 >“月球的距离”:媒介时代,我们的失语症



撰文 / CY

编辑 / Art-Ba-Ba办公室

图片致谢Prada


P_014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荣宅,上海,2024年11月6日至2025年1月12日

摄影:Alessandro Wang


在卡尔维诺《月亮的距离》中,远古时代地球与月球距离咫尺可达,人们可以轻松地划船靠近月球,用木梯攀登月面,再轻松跳回。一直到后来地月引力突变,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有些人设法跳回地球,而另一些人则永远留在了月球上。


以此故事为引,去理解Prada荣宅不久前结束的李爽个展“月球的距离”,则不难想到媒介时代沟通失效 (aphasia) 的隐喻:跨文化语境中交流的本质,或将囿于物理隔阂、科技异化与身份认同之中。






地月距离




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肉身与肉身之间所拥有的物理距离仍是无法通过媒介被消弭的。


首先带来的是通讯困境。疫情时期的欧洲驻地经历是李爽对这种隔阂体验的直接回应,她通过微信收到爷爷去世的消息,但一直至某次瑜伽课上灯光渐暗,她才真正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在二楼展厅,《被偷走的时间》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呈现了这种时空错位:两座背靠背的时钟,分别定格在2020年她离开上海和3年后从日内瓦返回上海的航班时间,静止的圆形表盘和展览标题“月亮的距离”遥相呼应,意味深长地暗示着那段时期给人带来持久的停滞感,也省略了跨越地理空间的、沟通的困境



P_015


P_015 (1)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荣宅,上海,2024年11月6日至2025年1月12日

摄影:Alessandro Wang





而一旁的作品《也带着一箱徒劳》是李爽与音乐人Tess (Hyph11e) 在数年相熟相交的经历后首次跨媒介合作,螺旋形态的风铃与水晶吊灯构建出一个无限延伸的镜像世界,几次往返、进退、侧观与迎面走去的动线近乎仪式化,让人对“距离”的体感诞生些许错愕,人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再贴近也竟遥遥,好似被引力牢牢固定在一个微妙的、无法逾越的轨道之上——如同地月


在四楼展厅,观众会遇见另一件声音装置《末日爱人》,在媒体导览的动线中,李爽或将其作为展览的开端,但也可以是点题的终章:展览本以艺术家与母亲未寄出的信件为起点,《末日爱人》则是她与母亲的微信对话经过多重转译的呈现,从文字到拼音到摩斯代码,最终以声光电的形式植入装置。“我想在作品中对抗语言在沟通中的无效性”,即使空间中意图阐释的代码随节拍闪烁,沟通已然发生,但观者无从知晓对话发生的语境,亦难以破解其中的内容片段。两地相隔让隔着手机屏的语言表达变得更为复杂,在展册中李爽写道,“文字一旦发出,其意义就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每次沟通都会以失败告终。与其说是多层次,我更愿意将这种翻译视为去层次化;信息本身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它已经被发出。”



P_016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荣宅,上海,2024年11月6日至2025年1月12日

摄影:Alessandro Wang







屏幕时代的隔阂




在2022年,李爽因疫情滞留欧洲,她的行为艺术作品《蝇王》中召集了20名表演者在天线空间的群展开幕式上扮演她的替身,每个人的身份都藏匿在统一的黑色T恤下,难以辨认。身份的复制与解离、在场与缺席的辩证关系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的机械复制论,当作品转变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即参与了民主化过程而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等级制度,为艺术的政治化创造了可能。


但李爽并未止步于此,一方面,她承认科技是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她又对科技的统治性表达保持警惕。她将自己的作品视为“lo-fi hack (低保真黑客) ”,试图通过作品找到技术和算法的漏洞。在影像作品《似曾相识》中,她继续沿用《蝇王》的影像,以双重叙事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虚构寓言:影片的字幕则讲述了一个关于语言逐渐消失的故事,小镇居民因语言能力退化最终失语;与此同时,另一组影像则通过在日内瓦动物救助中心的一只鸭子身上佩戴GoPro拍摄完成。



P_017


P_018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荣宅,上海,2024年11月6日至2025年1月12日

摄影:Alessandro Wang





当字幕中打出“当没有了原版,也就没有了复制品……我也可以是你”时,李爽似乎又意在构建虚拟世界中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个体身份已经成为一种持续生成、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每个人都同时可能是观察者、创造者与被创造者。


在另一层面,GoPro拍摄的鸭子视角影像配合机械转动的监视器,则把视角代入了一种后人类主义的观看伦理学中去。“非人类媒介” (non-human media) 或许是她试图解构人类对世界叙事的主导地位的做法,以打破人本主义的叙事霸权,以此在技术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反叛关系。


P_019


李爽,《似曾相识》,2022

视频-彩色。时长:15分55秒

由艺术家、Peres Project和天线空间提供







树脂=文化的“羊膜”?




在展览的另一系列作品中,树脂作为一种具有流动性、包裹性和凝固性的材料,把《我写过的所有信件 (日内瓦) 》《镣铐》《在地球中心》《不一个人在家》和《最后一颗药丸》诸如此类无法辨明作品名含义的作品关联起来,树脂把那些被封存的私人物件——褪色的相片、电线、机票与信件——以模拟液晶屏 (或说保鲜膜也行) 的形态,把这一切牢牢封存,凝固的表面却尚可见液化的痕迹:它既是流动的也是固态的,既透明可见又形成了密不透风的屏障


P_021


P_022


P_020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荣宅,上海,2024年11月6日至2025年1月12日

摄影:Alessandro Wang





若要呈现当代跨文化交流中的种种困境与隔阂,树脂或许是最好的表达媒介之一,李爽对其的使用不啻为昭然若揭的流动性身份展示:在她的见解中,“它们 (树脂) 变成了屏幕的模样,但是带着一种湿润感,好像刚从水里打捞出来的一样”。在此基础上,屏幕实质是数字媒介的物质性戏仿,也可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羊膜的隐喻:就好像最开始她无法向欧洲朋友解释中国的社会现实,而他们的移民背景也超出了她的理解范围。人与人共享着词汇和语法,却活在截然不同的语义宇宙里。



P_023


P_024


李爽,《无声无息,我听见她被淹没》及局部,2024

由艺术家、Peres Projects和天线空间提供





在展览现场亦无法找到对李爽创作理念的更具体解释,我们或可以理解为是策展过程中艺术家刻意消解掉展签的叙事功能,迫使观众直面那些无法被转译的物质记忆。这种阐释系统的失效,某种程度上又印证了展览主旨所指向的沟通失效:正如传播学者J.D·彼得斯 (John. Durham Peters) 提出的那样,完美沟通是一种不可能的理想,人与人之间存在本质的隔阂,但“误解虽然是一桩丑闻,但它却激发了交流的概念。”


交流为何?我们或许可以回到卡尔维诺的《月亮的距离》中去寻找答案:


“现在,你们会问我们去月亮上究竟要干什么,我这就解释给你们听。我们是去取奶的,用的是一把大勺和一个大木桶。月乳是很浓的,像是一种凝乳。这种月乳是当月球掠过地球上的草原、森林和沼泽地时,受月球吸引而飞到月亮上的那些东西在鳞片之间发酵而成的。只要将勺子伸进鳞片之间,就能伸出满满一勺这种珍奇的乳液。”


编辑: 郭溶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